【絕境逢生】如何從災難倖存

 |2021.08.01
1548觀看次
字級
明明眼前情況是需要逃生,卻會下意識地進行完全無關緊要的事情。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金屬撞擊發出的聲響……」喬治‧拉爾森(George Larson)是1973年在新德里墜毀的印度航空公司440航班上倖存的乘客。時間是在晚上10點多,外面漆黑一片,當時飛機遇上風暴,正在低空飛行。機翼先著地,拉爾森被甩出座椅,此時飛機還在滑行,電纜冒著火花,機身斷裂成兩半,同行的乘客開始尖叫。

當拉爾森清醒時,躺在飛機殘骸上的他試圖挪動雙腿,但卻被卡住了。熱浪很快點燃兩側機翼的油箱,引發了爆炸。拉爾森知道必須自救,但灼熱的空氣讓他感覺肺部快被燒焦了,撐著最後一口氣,他推開機身殘骸,滾落到地面,掙脫到安全的地方。全機6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拉爾森是倖存的17人之一。


事實上,拉爾森是幸運的,在災難發生的緊要關頭,有許多人是來不及快速反應以保全性命。從湍急水域沉沒的船難、在沙灘上戲水遇到的海嘯,或是人為疏失的火災意外等等,儘管新聞報導總是關注那些奇蹟生還者,但多年來,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壓力下反而經常做出自我毀滅的決定。

當人們面對威脅生命的災難時究竟該做什麼,或者要如何自救?BBC記者採訪專家學者,列出5種在災難時經常會產生的本能反應,而人們應該盡量避免陷入這些狀況。

1. 無所作為

每想到重大災難時,腦中浮現的畫面往往是人們尖叫、歇斯底里的四處逃竄,但在現實生活中,人類面對危險最常見的反應卻是「無所作為」。行為科學家指出,從旁人看來,當事者似乎是以「消極」來面對危險,但事實上這種僵直正是大腦在積極踩煞車;腎上腺素開始在體內流竄、肌肉緊繃,原始反應發出的訊號,讓我們像生根般定在原地。


2. 停止思考

即使在平常最佳情況下,人們的大腦思緒有時候也非常緩慢,更何況災難往往是一瞬間的事,大腦處理新訊息的時間非常有限。

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心理學家薩利塔‧羅賓遜(Sarita Robinson)解釋,在災難時人們思考備案的速度會變慢。此時大腦做出的第一個反應是大量產生「感覺良好」的多巴胺(dopamine)荷爾蒙,但它處理新訊息的能力有限。再加上面對危險時多巴胺充斥身體觸發更多激素釋放,這些荷爾蒙的混合物會激發更多內分泌,包括腎上腺素和壓力化學皮質醇,讓身體做好準備面對危險。雖然這通常與回報途徑相關,但多巴胺卻讓大腦的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關機,這正是造成混亂之所在,當我們最需要智慧的時候,卻做出錯誤的決定。

3. 隧道視線(Tunnel vision)

當被問到面對危機時該如何處理,相信處在安全環境下的多數人都明白正確答案:尋找身邊所有資源,透過理性思考來解決問題。但是正如同前面所敘述的幾種情況一樣,結果往往是相反的。

典型的災難應對措施就是「持續行為」(perseveration),試著以單一方式解決問題,無論結果如何,總是一次又一次嘗試,這種傾向也影響輕型飛機安全帶的設計。過去一些設計曾把扣環放置在較高的地方,但在碰撞著陸的恐慌中,人們只會不停在臀部周圍摸索安全帶,緊急情況下,這是他們唯一看得見的地方。


4. 被習慣制約

你一定也曾經看過這樣的新聞:為了檢查烤箱是否已關閉而返回火場,為了拿錢包、手機而失去第一時間逃生機會的受害者。從表面上看,這些舉動似乎可稱為瘋狂或純粹的愚蠢,但其實這非常普遍,對許多人來說甚至是下意識的行為。

在幾起航空碰撞著陸的意外中,監視鏡頭常拍到墜地後乘客並未急著逃生,而是在充滿煙霧的機艙內忙著拿取行李的情況,心理學家用「刻板行為」(stereotypical behaviour)來形容這種舉動,是指重複且明顯無用的例行事務。

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解釋,這是因為大腦非常依賴習慣性處理事務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無意識動作:提取背包行李、出門攜帶鑰匙、錢包,這被認為是在騰出精神空間,以專注面對過去從未遇過的事物及環境。處理全新的情況對精神是很大的負擔,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前往國外,或首次開始新工作時,總會感到非常疲憊;而緊急情況下,大腦能處理的時間又更縮短,於是我們便按下「導航模式」,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5. 否認危險

究竟什麼情況才會被評估為危險?不論是海嘯或火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周遭圍觀的人群,人們往往會等到看到海浪在眼前,或是大量煙霧竄出才起身逃跑,但那通常意味著已經太遲了。

羅賓遜認為,這種情況通常可以分為兩個原因。不是他們不認為這個舉動危險,就是他們根本不願意去思考這個危險性。數十年來,科學家研究證實,多數人在計算風險方面顯得遲鈍。

當風險很高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更依賴感覺而不是事實,拋棄具有壓力的想法,透過告訴自己危險不可能發生來讓自己放心。這也就是為什麼911攻擊事件當時,世貿中心上層的人群等待了5分鐘後才開始撤離。



在災難中應該做什麼

當然,面對束手無策的重大災難危機時,有時候「幸運」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如果我們仍要奮力一搏,又不能只依靠自然本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指望什麼?

擁有多年救災經驗的里奇(Leach)認為,避免當下頭腦無法反應的最好方式,便是更換掉那些沒有幫助的舉動,將那些可以拯救你性命的反應「自動化」成為習慣。

因此,接受事實、開始準備、快速行動、打破常規以及避免否認,都是在面臨最糟糕的情況時,能讓自己生存更久一些的方法。這也就是說,人們必須在災難求生練習中,一再地訓練,直到各種危機生存技法內化成主導行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