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斯勒與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合影。圖/網路
文/楊慧莉
新冠疫情襲捲全球多時,當大家忙著因應各種隨之而起的變化,卻忘了內心最脆弱的那一面。美國知名悲傷專家凱斯勒認為我們正置身前所未有的集體悲傷中而不自知。如何迎向未來人生,將取決於我們如何面對此悲傷……
因緣 際會
踏上悲傷研究路
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 1959 -)是美國作家、演說家,也是對悲傷和死亡有研究的專家。之所以投入「特殊」領域研究,與他的人生際遇有關。
兒時,凱斯勒歷經「目睹一場亂槍掃射、母親在醫院死去」等恐怖憂傷之事。為了走出傷痛,他深入其中,數十年的研究,再加上數次切身的失落經歷,讓他「久病成良醫」,以「悲傷專家」見稱。
喪子之痛見曙光
生涯中,凱斯勒教導過許多站在第一線面對死亡、創傷和悲傷的專業人士,如醫護人員、警消急救者、心理諮商人員等;也為歷經傷痛苦難之人提供衛教演講、工作坊、退休會等相關療癒,撫慰其心靈。
凱斯勒有六部跟悲傷和失落有關的著作,其中兩部是跟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合著──《用心去活》和《當綠葉緩緩落下》 , 重新檢視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他的第一部作品《臨終的需求》,獲德蕾莎修女讚賞。
不過,儘管多年的臨床實務經驗,凱斯勒深諳悲傷的處理,但幾年前小兒子的突然離世讓他人生路上再次翻了一個觔斗。當時,他一度置身「黑暗」中,不斷想著:這種喪子之痛,可還有希望之光?後來,他研究奧地利精神科醫師暨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作品,如《活出意義來》等,對被監禁在集中營裡還能欣賞落日之舉,嘖嘖稱奇。
於是,凱斯勒開始在「意義」上著墨,發展出悲傷的第六階段。他為了這個議題,訪問了許多喪偶、喪親或喪子之人,發現對那些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的人來說,意義雖不會完全帶走他們的失落之苦,但至少提供了一個「軟墊」,讓人不再那麼痛苦。
第六階段七特性
歷經痛苦的喪子之痛,凱斯勒發現自己和許多傷痛之人已不再能以「接受」為滿足,還需要從中找到意義。意義的探詢,讓他寫出了第六本暢銷書《找尋意義》(Finding Meaning)。日前,他接受訪談,分享了悲傷第六階段「意義」的內涵和重要性,以及走出悲傷的智慧。
凱斯勒表示,不管是可怕的死亡事件、遭取消的婚禮、丟掉的飯碗,或人類今天共同面對的疫情,其本身並沒有意義,「意義不在糟糕事件裡,而是在我們身上,是我們事後找到的。」
關於悲傷之人所經歷的意義,有七種特性:
˙有其個人和相對性。
˙需時間醞量:不管遭遇哪種失落,都需時間「看」出其意義。
˙這不需要理解:任何天災人禍沒有道理可解,但仍可找到意義。
˙就算能找到意義,並不會讓你覺得一切都值得;如果可以,寧可摯愛仍在。
˙千萬別把失落當成試煉、教訓、禮物或祝福,它就是人生中會發生的事。意義只是事後之務。
˙只有你可以找到意義。
˙有意義的關係連結可以及時取代痛苦的回憶。
各種失落與復原
訪談中,凱斯勒也教導世人面對悲傷的正確態度。
首先,傷痛者別期待他人能了解自己的苦楚,只能對關心者表示,「我知道你無法感受,那麼就讓我告訴你我的感受」,以此分享傷悲情懷。
再來是,失落儘管有大小之分,但發生時因其對個人的意義,痛苦並不減。對此,凱斯勒舉今年四月在自家門口遇到的一件事為例。當時,他在自家門前與一位朋友在一起,兩人都戴著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結果,有個年輕女孩遠遠認出他的身分,走近他,分享自己「因新冠病毒只好將婚禮延期」的失落感。凱斯勒聆聽後好好安慰了女孩。當女孩離去時,朋友覺得女孩小題大作,婚禮再辦就有了,這種痛哪裡比得上凱斯勒的喪子之痛。但凱斯勒認為,悲傷無須比較,因為都同樣讓人心碎;女孩從五歲就對美好婚禮有所憧憬,婚禮延期對她而言,自然非同小可。
另外,關於悲傷,是否有期限?
凱斯勒的回答是:沒有,心愛的人離世有多久,你就會難過多久,只是你的痛不會再那麼鮮明,好運的話,你的悲傷隨著時間會「愛」多於「痛」,因為我們所愛之人不是流感,過了就過了,我們只能與失去摯愛的這分失落共存,卻無法超越它或從中復原。
意義 救贖
邁向失落後成長
前年底開始,許多國家因新冠病毒肆虐陸續封城,人們行動受限,影響層面不止於與民眾生活需求息息相關的社會及經濟面,還包括心理方面。凱斯勒相信,我們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集體悲傷中,如何認知和回應將對個人和集體的未來產生不同結果。
集體悲傷五樣貌
不過,根據凱斯勒的觀察,由於疫情來得突然,狀況非比尋常,許多人內心感到沉重,卻完全不知他們正處於悲傷中。對此,他深感憂心。
針對因疫情而起的集體悲傷,去年三月,他就在一個免費的悲傷支援網站上當版主,這個網站有一萬四千名會員;五月,他接受一個媒體專訪時,揭示了民眾置身疫情下集體悲傷的五階段樣貌:
否認:怎麼當代世界會發生這種事?居然有我們無法對付的病毒?不可能!
憤怒:我會因為這種事而失業嗎?沒工作,就完蛋了,真是讓人忿忿不平!
討價還價:沒關係,就先居家兩周,之後就會回歸正常,對吧?
沮喪:什麼?會沒完沒了?不確定哪天會結束?好傷心喔!
接受:看來,這就是新的現實!好吧,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凱斯勒認為,一旦接受現狀,就有力量採取行動;認知自己正處於悲傷中,反而讓人感覺好些,因為就算是難過也很傷神,壓抑自己的情緒其實也挺累的,讓自己傷心或憤怒,幾分鐘後就會發現它們遠離了。
疫情下守望相助
人類遭逢重大創傷事件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會上身。但凱斯勒卻提醒,面對艱困的疫情時代,後壓力症候群沒必要,但卻可以用創傷後的成長來因應此刻的挑戰,方法即是藉由從此疫情中找到意義,目標是讓自己在悲傷中成長,變得堅強。
凱斯勒表示,尋找意義的過程中,不單是問自己疫情過後要做些什麼,最重要的是,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如何去榮耀新冠罹難者?如何讓人生和世界變得更有意義?或是,去型塑某人的精神遺產,也可以常常談論已身故的摯愛,讓他們即便形體上無法與我們同在,但精神永在,並非完全死去;創傷後成長也可以只是單單讓自己好好活下去,而非從此一蹶不振,但這些都需要彼此協助,而非單打獨鬥。
凱斯勒以自己為例,示範他如何在疫情中找到意義:
我所住街區,有三十家住戶,但除了左右鄰居,其他都不認識。而今,因為疫情,我們有了每家電話號碼,還有了一個通訊群組。如果有人要去購物,我們就會說,「嘿,去問問街角伯伯有沒有需要買些什麼?」透過通訊群組互通有無,對我們大夥兒來說,就別具意義,證明在這種糟糕時刻還是有好事發生。
如果我們能創造這些有意義的時刻,在黑暗中點亮燭光,一旦走出疫情,就較有可能獲得創傷後成長,而非只是壓力。
走出悲傷迎成長
而今,疫情起起伏伏,但隨著全球疫苗施打覆蓋率逐漸增加,至少有些國家已慢慢走出疫情的箝制,凱斯勒希望人們經此集體悲傷後正視自己的悲傷情緒,明白這種情緒乃人之常情,即便是令人景仰的人也會處於極度悲痛中,所以萬一發生在自己身上,請正常看待。
他對身處悲傷深淵的朋友有兩點建議:其一,找人聊聊,對象可以是家人、同事、跟你一樣也曾陷入悲傷且願意分享之人、「grief.com」(悲傷求助網)等;其二,明白情緒來去匆匆,不會永駐,今天想哭就哭吧,以一種健康方式釋放情緒是好的,但別說「我會一直難過下去」或是「我再也不會快樂了」,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如何。
此外,疫情下染疫身亡者為數眾多,凱斯勒建議重回工作崗位後的生還者可捫心自問:是該表現得若無其事,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還是該覺得一切都不同了,現在該如何?要怎麼榮耀紀念那些已故者?怎麼前進?如何確保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既然疫情是我們這個世代所面對的獨特挑戰,該問問自己,「疫情過後,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