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 以平常心轉動生活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2021.07.14
1265觀看次
字級

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對於未知的病毒或疾病感到焦慮,乃是人的正常反應。設法維持日常的規律,即使只是定時起床這樣的小事,都有助於維持身心的安定。



小艾來信:

我今年七十來歲,與小孩跟丈夫同住。最近的疫情讓我相當擔心,看到很多患病死亡的都是六十到九十歲左右的老人,讓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相當焦慮,擔心小孩返家會帶病毒回來,自己原本應該要去看醫生,也因為覺得去醫院會增加染疫風險而猶豫。感覺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對於如何自我保護感到十分焦慮,請問我該怎麼辦?



吳君真老師(美國諮商學會專業會員)回覆: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去年曾提出協助老年人防疫的口號「平、常、心、轉、動」,目標是減輕長輩過度的焦慮。雖然日前防疫已進入三級警戒,仍具參考價值,摘錄整理如下供您參考。

平:指以長輩易懂的語言,平心靜氣地說明疫情消息。

常:對於未知的病毒或疾病感到焦慮,乃是人的正常反應。設法維持日常的規律,即使只是定時起床、定時入睡這樣的小事,都有助於維持身心的安定。

心:主動傳遞彼此的關愛之心,尤其是對於容易受到影響的長者,如原本就有焦慮症、失眠或是強迫症狀的長輩。老人家較不容易記住防疫措施,持之以恆提供適當的協助與指示,也很重要。

轉:轉移注意力,多聊聊除了疫情以外的事,讓長輩心情放鬆,維持生活持續運轉。比如,拿出老照片回味過往、歌唱、養花、賞花等等。

動:保持空氣流通,適時適量舒展筋骨,適度運動亦可增強免疫力。

目前防疫仍在三級警戒中,非常時期,除了保持平常心,生活方式也可做適度調整。例如,外出應戴口罩並保持防疫距離一至一‧五公尺以上,平常宜勤洗手、多休息、維持居家環境清潔、持續居家運動;適度調整與家人交流的方式,可以拉開距離、提高音量、如果家中空間允許盡量一人一室,也可暫時藉助電子器材如電話或對講機來溝通。

幸好如今疫情已有趨緩的趨勢,結束三級警戒指日可待,這都要歸功於國人普遍具備防疫意識、樂於配合,以及疫情指揮中心及相關專業人員的努力。我們共同參與在此陣容中,只要放寬心,持續加油即可。

只可惜,部分媒體在死因未證實前,就以聳動標題渲染施打疫苗死亡的偏頗報導,令國人感到焦慮不安。其實,根據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一○九年所做的一○八年度統計資料顯示,即使沒有施打新冠病毒疫苗,七十五至八十九歲死亡者共七萬零五百零九人,換言之,此年齡層每日往生約一百九十三人,占死亡人口四成以上;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四萬四千五百九十一人,占二‧五成。

粗死率更是九十歲以上最高,為千分之一九一;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千分之五十五‧三次之;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千分之十一‧九,第三高。從這些數據似乎可以大略推測,打或沒打疫苗所承擔的生命風險本就有些許分別,也可以約略窺探,為何施打疫苗的意願會從觀望猶豫到搶打,甚至還發生了有些不符合施打資格者卻打了「特權疫苗」的狀況。

疫情期間,更需要注意健康管理。為了避免抗疫期間慢性病患者就醫的擔憂焦慮,國民健康署提出「慢性病抗疫四要措施」:「要定期量血壓、血糖」、「要按時用藥」、「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回診追蹤」。相關問題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慢性病疫情流行期健康管理手冊」,或諮詢就診之照護團隊,亦可洽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或電洽台灣老年醫學會。

若擔心子女返家帶回病毒,可在門口準備消毒用品,讓返家者先行消毒洗漱,同時與孩子們坦誠心中憂慮,互相支持、加油打氣。抗疫防疫期間雖有諸多不便,但換個角度來看,小艾除了有老公相伴,也因疫情讓家人之間有較多時間相處。雖然須防範貼身接觸,但仍好過分隔兩地或早出晚歸,也算是另一種因禍得福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