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參加直銷,引起家長與學生激烈對抗,教育部近日要求大學調查校內傳銷活動,遏止不當直銷,筆者認為,這又是治標而不治本的政策。
日本作家大前研一曾在著作中提出「學歷無用」說法,這不僅是出自本身經歷,更是對日本社會的觀察,這牽涉到日本社會的「文憑氾濫」、「學非所用」,及「就業機會減少」等,因此主張人不能局限在學校教育,而必須多方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
但他的「學歷無用」說法,被人錯解為「由於學歷無用,因此不必讀書」。對直銷而言,學歷可能是無用,但台灣目前學歷氾濫,使企業遴用人才,以碩士學歷作為「基本消費」,也就是說想找個像樣的工作,還是要有個像樣的學歷。
如果要跳脫「社會慣性」的路,而走「速成」的捷徑,傳銷是一個考量,但傳銷業「競爭者眾,成功者寡」,欠缺社會閱歷的學子,往往只看到高薪報酬與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忽略了背後的艱辛、殘忍。
而這種求取速成的心態,一方面反映了社會「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心態,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大學生,另一方面,也因大學成了變相的職業訓練所,使得學生在求學階段,就要為入社會準備,因此,有些高中生早已猛著先鞭,選擇就讀軍警學校,有些卯力鑽電子相關科系,畢業後可進科學園區工作,不愁無頭路;剩下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路上茫然不知所措,只能投向傳銷業。
政府不能輔導產業轉型、刺激經濟發展,以製造更多就業機會,讓大學生學有所用,卻極力遏阻傳銷業吸收大學生,但當文憑無用的大學生畢業生愈來愈多時,勢必無法阻擋他們投向「無須文憑」的傳銷業,因此,這不是教育部與學校提出對策,就能阻擋的現實趨勢,只是把問題從校園拋給社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