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福報》二版昨天報導「限塑五年,全民花八十五億買塑膠袋」,環保團體認為,環保署應要求業者提撥利潤成立「綠色基金」。
但我認為,如不能認清問題的根源,成立綠色基金無非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限塑」政策自從郝龍斌在環保署長任內實施以來,幾乎年年檢討,但塑膠袋的使用量卻逐年增加,關鍵在於郝龍斌制定政策時,只在意使用塑膠袋的「總量管制」,對塑膠原料的「使用總重量」卻不管制,使得超商等五大行業,藉著「塑膠袋厚度」的巧門,不僅愈做愈厚,大量提供超過零點零六公釐的「付費」塑膠袋,也使得「付費塑膠袋」成為業者大鑽政策後門的工具。
其次,石化原料價格節節高漲,業者可能會反映一元塑膠袋成本,因為業者的心態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如果不能從消費端檢討,只一味計較業者的獲利比例,恐怕還是不能解決這個嚴重的環保問題。
因此,必須檢討的是,為何消費者願意負擔購買塑膠袋費用,而不願隨身攜帶環保購物袋?大型量販店提供免費紙箱替代付費塑膠袋,為何消費者興趣缺缺,寧可花錢買塑膠袋?
筆者認為,這種消費習慣是因當初錯誤政策所養成,如果不能修正政策,改為管制原料的「使用總重量」,限塑問題將在原地打轉,甚至愈走愈偏,即便政府約束業者成立綠色基金,恐怕還是不能解決大量塑膠袋所帶來的環保問題。
此外,環保團體應從消費者心態與習慣思考,尋求對消費者更便利的方案,相信如能雙管齊下,付費塑膠袋的使用率會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