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延燒超過一年半,截至六月底全球已超過一億八千二百多萬人染疫,台灣病例數也超過一萬四千人,專家指出,新冠病毒已影響多數人的生活,疫情下除重症患者的治療,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
今年五月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進展》期刊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可能會出現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
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與巴西南卡埃塔諾市政大學合作,以居住巴西聖保羅地區十八歲以上、共八百九十五個輕症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這些新冠病毒輕症患者出現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例,分別為二成六、二成二、一成七。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新冠疫情中大量確診後康復病患,其心理問題已是全球關注重大議題,抗疫期間的封城、隔離、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兒童、青少年人際互動上的影響更需要關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即便疫後時期,大環境因疫情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會持續,建議民眾平日多熟悉心理健康資訊,必要時可透過心理諮詢專線、聊天室等資源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