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智學堂課程專業多元,圖為體驗角色扮演,讓日子不再無聊。圖/家寶基金會提供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關懷失智症者的「樂智學堂」創校滿周年,許多輕度失智長輩找回快樂與生活重心,但是疫情升溫,不只學生改遠距教學,連「老學生」都被迫停課,幸而老師依然電話關心,教導家人如何幫助維持身心健康。
二○一九年台中市私立家寶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發現,即便醫院有失智門診,後端照顧依然不足,尤其輕度失智症者缺少社區據點可去,於是創辦專屬失智症者的據點,開辦樂智學堂。學堂研究助理王僑蓮說,課程是與衛生局合作,包括音樂輔療、園藝和律動課,幫助長輩從認知退化進步到恢復溝通能力,也增進社交關係。
透過律動課訓練肌耐力,園藝課讓長輩種植物、記錄萌芽和成長歷程,用生命的意義活絡他們的記憶。王僑蓮分享,有失智後地理位置錯亂的長輩,上完課記憶力變好,不再每十分鐘問一次一樣的問題,還記得老師們說過什麼;發現學堂的妙用,基金會特別把長輩的故事與轉變寫入年刊,讓更多人知道失智的可能成因與預防方式。
在樂智學堂的許多長輩,因失智引起的黃昏症候群症狀減緩了,家屬勸不了的生活問題都能請老師協助,王僑蓮甚至將長輩當成自家人,和十幾個家庭一起包遊覽車出遊,然而疫情爆發後,學堂被迫停課,長輩又回到過往封閉的日子。
學堂背後的支持單位、童綜合醫院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主任黃尚堅表示,「很多人會忽略關懷據點的重要程度,失智長輩此時更需要電話關懷」,建議家屬鼓勵長輩在家做運動,如國民健康操,行動不便者則可在床上伸展,也可以準備桌遊、著色塗鴉或懷舊電影,讓長輩的大腦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