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彩繪的小石頭就可能鼓舞疫情隔離的人心。心理師張馨方提出「克服焦慮的ABC」,有助凝聚家庭的力量、共度疫情。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疫情帶來的焦慮讓家長不自覺加強控制欲,虎視眈眈孩子的作為。心理師建議,家長利用A(覺察)、B(深呼吸)、C(選擇當下可控制的事),三步驟恢復理智,共度疫情危機。
新冠疫情隔離期間加深挫折、低落、孤單感;因家人生病、去世、失業,多數人經歷情緒大起伏。在加州執業的旅美資深心理醫師張馨方表示,美國二○二○年家暴案件比例比二○一九年增高,能夠借鏡台灣家庭在這段自主隔離防疫期間的是「大人轉念克服焦慮」。
張馨方說,「為了減輕對外界的不確定感,許多大人不自覺把控制欲放在家中孩子,虎視眈眈地看著小孩的一言一行」,她分析,面對焦慮時,大人的表現可能是脾氣不好、做事衝動,而外向的孩子變得暴躁,內向的孩子更安靜或以「哭」來表現。
她提出「克服焦慮ABC」的建議,鼓勵人們「覺察」(Aware)情緒、「深呼吸」(Breathe)調節,然後「選擇當下可以控制的事情」(Choose what you can control),凝聚家庭的力量,一起度過疫情危機。
「十次深呼吸不花一分鐘時間」,當交感神經安靜了,人們才有辦法恢復理性思考;她也是一位母親,相信所有父母最基本的目標都是「孩子健康、好的親子關係」,那麼家長的言行應與目標一致,重要的不是孩子有沒有依照大人的要求做事,而是他們能感受大人接受、愛他們。
在不確定的疫情年代,張馨方說,家庭是個起點,特別當大人面對青少年及成年子女的衝突時,「選擇當下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一個擁抱,不用多說什麼」,她認為在隔離期間,親子可以學習換一個方式互動,並丟掉以前無用的作法,也建議可以一起養盆栽、看影片運動,不讓家裡成為壓力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