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裡有這麼一段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段文字是佛陀問須菩提,如果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這樣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便回答了上面這段話。須菩提認為,這樣的福德當然很多,不過這樣的福德沒有自性,並非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所以才能說它多或少。「非福德性,是故福德多」這樣的觀念很難理解,不過若試著以數學「無窮」的角度來看,或許能稍有體悟。圖/River
文/維尼老師
《金剛經》裡有這麼一段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段文字是佛陀問須菩提,如果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這樣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便回答了上面這段話。須菩提認為,這樣的福德當然很多,不過這樣的福德沒有自性,並非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所以才能說它多或少。「非福德性,是故福德多」這樣的觀念很難理解,不過若試著以數學「無窮」的角度來看,或許能稍有體悟。
先說個數學典故:十六世紀義大利的偉大物理學家伽利略,在研究自然數與平方數時,曾發現一個詭異的事實。自然數就是1、2、3、4、5……等正整數,而平方數就是1(11)、4(22)、9(32)、16(42)、25(52)……等可以表示成某個自然數平方的數。以直覺或經驗來判斷,自然數分布很平均又密集,平方數則是稀稀疏疏的,甚至根本是自然數的一部分而已,怎麼看都會覺得,自然數絕對比平方數多很多。但是伽利略卻發現,平方數可以和自然數一一對應:
自然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方數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也就是說,平方數和自然數一樣多!這怎麼可能?伽利略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多」、「相等」、「少」等概念,只適用於有限的東西,不適用於無限的事情上。的確,如果只在有限的範圍內(比方10000以內)來比較自然數和平方數,毫無疑問自然數的數量多太多了,但是,若把範圍擴展到無窮大,那就超乎常識了。
針對「無限」或「無窮」(數學符號為8)所帶來的詭異現象,後來的數學家做了深入研究並給出嚴謹的數學定義。但是從伽利略的發現和結論,應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非福德性,是故福德多」的內涵。
在佛教的觀念中,只有實相(法性、真如、如來藏、佛性、本來面目……)是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而且不增不減。如果以數學中的無窮來理解實相,就知道為何不增不減了,因為
8+x(任意數)=8,8-x(任意數)=8
,無論怎樣增減,都不會改變無窮的本質。也就是說,無窮是不可數的,既然不可數,就沒有增或減、多或少的問題。
而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雖然福德很多、很大,但這種福德是因緣而來,有生有滅,並非永恆不變的,是有限而非無窮的,因此這種福德是可計量、可比較的,所以才會說「福德多」。由此來看,釋迦牟尼是世上最早認清數學上「無窮」本質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