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阻絕疫情,金門、澎湖與馬祖,決定對入境旅客進行強制快篩,篩檢結果為陰性才能登島;若入境者不願意配合,則可依法裁罰。
目前指揮中心對進入離島的快篩規定是區分有症狀跟無症狀,如果是無症狀者不必快篩就同意搭機,但當旅客抵達離島時,無論有無症狀都必須進行快篩,篩檢結果為陰性才能登島。中央與地方顯然規定不同。
行政院長蘇貞昌明確指示,有關防疫的規定「不容許國中有國」,因此不同意離島做法,要求拆除機場快篩站。不過,三個離島政府仍決定採取既定的做法,對入境旅客進行強制快篩。
離島所持的理由有非常現實的考慮。離島人口中高齡者占的比例高,但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以負壓隔離病房為例,如金門只有四床,如果有重症就必須要後送到台灣本島,但是後送一趟就要五個小時以上,如果遇到天氣不佳、飛機無法飛行,就根本無法轉診。
在此情況下,離島採取比本島更嚴格的防疫措施是必要的,免得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其實長久以來,考慮離島不同的環境和特殊需求,許多行政措施和治理邏輯本來就與本島不同,否則又怎麼會有《離島建設條例》和《離島免徵營業稅實施注意事項》、《離島地區學生保送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辦法》、《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等相關子法,及《澎湖縣漁船附搭縣轄離島居民及貨物管理辦法》等多個特別法呢?
離島採取不同於台灣本島的防疫措施並非「國中之國」,而是因地制宜;在各離島實施快篩,流程也並不複雜,應該不至於造成蘇貞昌所擔心的「混亂雜沓」。盼望閣揆能夠「苦民所苦」,不要堅持全國必須一致,因為如此可能會增加離島的疫情風險。
另一個引發高度關切的是民間積極爭取疫苗的行動。眾所皆知,國際已進入防疫2.0,歐美國家因疫苗施打率提升,因此紛紛籌畫推出「疫苗護照」,以期盡早打開國門;而防疫工作一直尚可的台灣,疫情卻從五月中起突然大爆發,至今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過一萬一千人、死亡人數達二百六十人,且專家評估疫情短期間欲小不易。
為了抑制疫情、也為了能夠及時解封,疫苗成了目前最重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解方。而政府的疫苗布局不盡理想,至今施打遠遠落後各國;於是國際佛光會、永齡基金會等多個團體提出自購疫苗的申請。
指揮中心在幾經周折後,目前態度上傾向同意民間疫苗的申請,不過必須由中央簽約、統一分配等實際的作業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確認,而這會拖多久,難免令人憂心。政府經常強調,防疫視同作戰,救人急如星火,既然如此,就應盡快爭取時效。
無論是宗教團體還是企業集團,在採購、捐贈疫苗一事上,展現出廣闊深厚的國際人脈、超高的執行效率及對台灣的愛心,這是非常珍貴的民間資產,政府應該珍惜並善加運用。希望中央能夠以促成疫苗進口為目標,放下對繁文縟節的堅持,盡全力排除所有的困難,別再讓公文跑輸病毒。新冠疫情這波來得又急又猛,為有效防疫與抗疫,政府的治理需要更多彈性與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