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體感溫度由來
圖/pngtree
文/賴以威、吳恩淇
在炎夏打開電扇,一吹就感覺涼爽。不過仔細想一想,開電扇的前後環境氣溫並沒有不同,但是人體感覺卻會由熱轉涼,這就是「體感溫度」。
體感溫度與大氣條件中的氣溫、溼度等有關,冬天主要受「風速」影響,夏天則主要受「溼度」影響。但是在夏天,氣溫比體溫還高,風雖然能帶走體表水分和熱能,卻也讓更多熱空氣接觸到身體,因此體感溫度降低的程度沒有冬天來得明顯。
體感溫度的概念不難理解,但體感溫度的精準數值究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呢?國內中央氣象局採用史特德曼(Robert.Steadman)博士在1984年發表的《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這個公式只考慮溫度以外的溼度和風速,不考慮主觀的日照和因人而異的代謝狀況。公式如下:
體感溫度=
(1.04×溫度)+(0.2×水氣壓)-(0.65×風速)-2.7
假設現在外面溫度10度,相對溼度70%,風速2.5m/s,帶入公式,體感溫度就是約7.8度。從公式裡我們可以看到,風速愈大,體感溫度會愈低;溼度則反映在水氣壓中,水氣壓愈大體感溫度愈高。
可是這公式對台灣的冬天沒那麼貼切,畢竟,乾燥的冬天通常感覺比較不冷。台灣是海島地形,相對溼度往往維持在70%以上,比大陸型氣候的內陸國家高出許多,下雨時的相對溼度更可達90%以上。冬季強烈的東北風一吹,潮溼加上風速大,體感溫度往往會比實際溫度低2~3度。
以剛剛的例子來說,如果相對溼度從70降到10,明明不潮溼了,體感溫度卻一口氣下降1.5度!這也解釋了,有些時候明明氣象預報體感溫度超低,可沒下雨,我們卻覺得好像沒想像中冷。
更多好文請上數感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