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的農民畫被稱為東方畢卡索,這幅農民畫也是出自於民間藝術家,畫的是一頭牛左右張望。圖/呂佳蓉
陝西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之稱。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從古至今,中國大陸陝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好像人人都是藝術家,「安塞三絕」剪紙、腰鼓、繪畫,全出自於民間農民巧手,安塞人將藝術慧根與民間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名氣已響徹全大陸。
一九九三年安塞被命名為「中國剪紙之鄉」、二○○六年首批選入大陸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二○一○年以安塞剪紙為主體的大陸民間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不需打草稿 剪刀隨心走
一把剪刀、一疊疊代表喜慶的紅色紙張,來自安塞的民間藝術家陳海莉只需三十分鐘,就能修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陳海莉說,她的剪紙技藝是出自於家庭傳承,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如何剪紙,現在安塞的小學已有剪紙課程,她也肩負教學工作。
安塞剪紙歷代都是口傳心授,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安塞婦女們都是在家庭環境耳濡目染下學會剪紙技能。大凡喜慶之日,安塞婦女們就會聚集剪紙,以剪紙點綴喜慶,或是美化環境、用於宗教禮儀活動;基本上,安塞婦女剪紙前,都不需事先用筆在紙上打草稿,剪隨心走、剪工精緻。
說起安塞剪紙的文化底蘊,有一則趣聞能夠體現。一九八二年,安塞的剪紙藝術家李秀芳在法國的圖魯斯市進行剪紙表演,李秀芳是安塞第一位出國表演的民間藝術家,當時法國人為李秀芳精湛的剪紙技藝與作品所折服。
現場有一名觀眾希望李秀芳能夠剪一隻貓頭鷹,貓頭鷹在法國代表吉利,但在大陸卻被視為不吉利的象徵,李秀芳也從未以貓頭鷹進行創作,然而她聽到這個要求後,仍沒有打草稿,僅憑印象與創造力,用短短幾分鐘完成一隻剪紙貓頭鷹。
天下第一鼓 老少都會跳
另一個在享譽盛名,也紅到國外進行交流的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打起來,鼓者擊鼓時如跳舞一般,表情時而誇張,跳躍時動作俐落,滿天黃塵隨著震撼的鼓聲飛揚。
安塞腰鼓從古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二○○六年被列入大陸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也被官方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在安塞也流傳著一句家喻戶曉的話:「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幾乎人人都會打腰鼓」。
安塞藝術團舞蹈隊隊長劉國進表示,安塞的腰鼓在戰國時代是「以鼓助威」、「以鼓助軍」,勝利了以後又是歡慶的感覺;現在則是農民豐收、歡慶節日、過年過節都會去打腰鼓,安塞腰鼓也被譽為「天下第一鼓」;而劉國進也曾三次到訪台灣表演腰鼓,也隨著表演團去過泰國、德國、澳洲等地表演。
而安塞農民畫畫家以農家婦女為主,他們在勞動之餘,用畫筆描繪生活,農民畫有構圖奇美、想像力豐富、手法大膽等特徵, 具獨特的藝術效果,因此被國外藝術家譽為「東方畢卡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