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上持戒,修持空、假、中三品,各有上、中、下之別。空觀三品者,下品為聲聞、中品為緣覺、上品為通教菩薩。在假觀三品者,下品為三藏菩薩、中品通教菩薩、上品為別教菩薩。在中道觀三品者,下品為別教菩薩、中品為圓教菩薩、上品唯佛一人。唯佛一人,能具持清淨戒。中道觀心,即是法界。摩訶衍(大乘)遍攝一切法,從以上所說的義理,可以知道。持理戒內容,如下圖(文末):
從觀心而言,戒有五種名稱,從意義上,是清楚可以知道的。縱然在事項上,精進修持淨戒,但心有雜念,事項的持戒還是不能圓滿的;若遇到愛見的煩惱,就會違犯戒法了。若能觀心,妄念不動,理觀分明,六根皆能持戒;假使遇到惡緣,也能堅固不失。理念上,不會有雜念,外相事戒,既能圓滿。
具五緣的第一項:持戒清淨。已介紹戒的名稱、戒的受持,接著說明「犯戒相」。
毀滅清淨戒的原因,不出癡愛、顛倒見兩種。這兩種是毀滅戒法的冤家,《大涅槃經》把癡愛、顛倒見,喻如二羅剎。經上說:「譬如有人帶著浮囊,要渡過大海。當時海中有一羅剎,向此人索取浮囊。這個人不管多少都不給他。」
修行人也是如此,發心受持戒法,誓要渡過生死苦海,愛、見兩個羅剎,就會來乞討戒行的浮囊。愛羅剎說:「可以令你安穩,進入涅槃」的是酖酖放縱欲樂中獲得歡喜,稱為涅槃。如饑餓者獲得食物、如貧苦人獲得珍寶、如獼猴獲得酒,就能獲得安樂。以迷著於世間欲樂,稱為涅槃,以此來誑惑修行人。若隨愛轉,毀滅殺、盜、淫、妄四重罪,是為全棄浮囊,是名犯戒相。
若愛心生起,不隨愛轉,不棄浮囊,能思惟:我今想渡過生死大海,若戒行不清淨,會墮入三惡道;而且,不能生起禪定與智慧。故心生恐怖、害怕「寧可被殺,也不丟棄浮囊」,此為持戒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