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共有一百五十餘所大學院校,還有數所大學院校申請中,乍看之下,我們的大學院校好像太多了。因此,最近召開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多位校長表示大學院校數量已經太多,政府應該編列大量預算來提升教學品質而非增設大學,稀釋高教預算。
中正大學校長指出:台灣淨在學率,亦即十八歲人口入學大學的比率,已超過百分之三十,這個數字超過了工業國家的平均水準,顯見台灣大學數量已經足夠。
最近這些年來,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和處事能力、做人道理,都受到企業界的嚴厲批評。相對之下,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就無法獲得較好的待遇,整個台灣的生產力就可能跟著無力提升,這是台灣的另一種危機。
事實上,大學生的平均素質低,不必然與大學院校數量多有絕對的關係。我們認為,「教改」走了十年,的確已到了必須認真檢討和反思的時候。
每一個想繼續保持世界競爭力優勢的國家,都會定時進行「教改」的階段性工作,包括中國大陸,現亦面臨整個教育體系的「教改」難關。中國大陸從幾年前喊出的要辦好一百所世界水平的大學,在不到一年時間,改口稱只要辦好十所世界水準的大學就很滿意了。於是盡量合併各個地區性大學院校,轉變為綜合性的大學。從客觀資料來看,大陸的大學院校「教改」正是這樣進行著,我們可預見下一步將是從中小學及幼教著手。
台灣大學院校的平等開放設立,也是「教改」政策下的產物,大學開放讓更多的學子都能進入大學就讀,提升國家競爭力,並無不妥之處。但是提升國家競爭力,除了提升大學院校的數量,學子的素質更是重要的一環。
提升學生素質,在於基礎教育的幼教、中小學、高中等教育系統,是否有一套能將其串聯起來的制度。這個制度包括教育工作者的熱忱、使命感,以及家長的配合與支持,特別是社會大眾對教育的期望,以及教育的資源。
憲法曾規定,將百分之十五的國家預算列為教育項目,不過,這個教育資源卻被刪除。因此,我們還是認為台灣教育問題,不是出在大學這一環,它是整個台灣教育體系的問題,換句話說,「教改」是必須坐下來,仔細回過頭去檢視及修正,然後再重新出發。這個檢討,包括了憲法條文有關教育預算百分比的訂立。
總的來說,在市場經濟主導下,台灣的大學院校數量其實已經自行調整,大概也就在現在的數量上小幅浮動,辦不好的大學院校肯定退出市場機制。因之,我們以為大學院校應將其視為市場經濟下的「教育產業」,而不是像以往一樣成為「獨門獨市」的產業。大學院校的領導階層,必須去爭取社會資源、社會大眾及學生群的支持和認同,畢竟現在是知識經濟的二十一世紀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