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今年二月,衛福部長陳時中暗示,因為中國大陸政治打壓,台灣直接向德國採購疫苗的計畫生變。三個月後,台灣因為欠缺疫苗,正付出確診病例激增可能封城的代價,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未來也可能因此其他國家侵蝕。
彭博資訊報導,台灣目前面臨公衛緊急事件,可能擾亂主力產業的半導體業,從而進一步威脅已緊繃的全球供應。然而,迴避從中國大陸採購疫苗,並提出警示說,若無法從其他地區採購到足夠疫苗,將出現更多片晶片短缺,長期下來可能侵蝕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優勢。
此困境說明台灣具戰略性卻又脆弱的地位。去年底開始的全球晶片短缺,衝擊到從汽車到電玩遊戲在內的許多產業,似乎給台灣帶來全球影響力。但台灣最近疫情復發,又值乾旱引發停電,加劇經濟不確定性。此外,美歐日等國紛紛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性質提高警惕,尋求增加國內生產,台灣因占據晶片市場主導地位而獲得的影響力可能勢微。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本月說,儘管拜登政府與台灣和台積電合力解決晶片短缺問題,但也正設法降低美國對台灣的依賴。華府預計投入大約五百億美元,扶植美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歐洲和南韓也誓言挹注更多資金加強國內半導生產。台灣已逐減感受到壓力。
不只缺疫苗,在本月的停電之後,台灣的產業永續問題也受到質疑,關注焦點是環境因素,包括缺水,以及對用電量大晶片廠的未來電力供應的不確定性。
短期重點是取得疫苗,奧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說,台灣許多政客敦促政府以晶片換疫苗,儘管政府沒有力推,「但如果美國關心台積電的晶片供貨,美國就有提供台灣疫苗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