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直銷現象 教育運作失靈

王順民(北縣新店/教授) |2007.10.01
970觀看次
字級

本學期開學後的話題是「大學校園直銷現象」,不僅些學生乾脆休學衝業績,甚至與家人衝突,或因「強拉人下線」,造成同學困擾。

從過去經驗來看,直銷狂潮在台灣社會,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鎖定大學生及所衍生的各種迷亂行為,點明直銷手法及可能的影響,才是針砭問題的真義。

快速成功等一蹴可幾的人性期待,自然也包括心智未成熟的年輕人,但從校園直銷現象來看,所謂「不可行性」的充權教育,並沒有施行在學生的認知觀念與態度行為上,換言之,學校及社會僅以道德勸說的消極方式對應,不僅無助舒緩問題,反而會造成相互怨懟的衝突。

也就是說,現行的學習模式還是過於停留在刻板與僵化的認知型態上,欠缺職涯、理財及生命等的配套教育,讓功成名就的美夢,被過度地渲染與誇大,因此檢視校園直銷現象,應反省何以大學生缺乏判斷與機變的思考能力,是否意指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運作失靈?

所以校園直銷現象的弔詭與迷思,還是在受教主體的學生是否適於直銷。

畢竟,對大學生來說,本份是用心向學,以涵養未來獨當一面的專業知能,而直銷所糾結的理財投資、關係網絡及人際互動等競爭條件,對大學生而言是不足的,即便有少數成功個案,但多數人終究還是要付出代價。

再者,直銷氛圍所營造出來假性的人性期待,如光鮮亮麗、一夕成名及「讀書是沒有用的」,會造成認知觀念、價值態度及行為的不當扭曲,戕害心靈結構,這才是教人擔心與掛慮的,這需要學校與社會更多的積極作為。

此外,功成名就是共通的人性需求,但必須以正面且積極的引導,因此,校園直銷現象不應該僅界定在金錢遊戲,直銷圈裡引領風騷的英雄,所具有的胸襟、膽識與視野,業者也應該要循體制內的學習管道,傳授給新世代,而不是用粗糙的物質條件去挑弄脆弱的人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