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博物館 滄海遶蓬萊鯤島憶疇昔

文/人間社記者許貞慧 |2021.05.10
3332觀看次
字級
館內陳列早年先民從唐山過台灣的帆船。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日治時代和服店及蠟像。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台灣歷史博物館。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不鏽鋼裝置藝術「感恩樹」。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館藏的單桅手撐船在1樓大廳展示。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館外船槳造型的大型裝置藝術。背景是台灣歷史博物館前的「光電雲牆」。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媽祖遶境隊伍蠟像,左前方為「報馬仔」。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館外球型不鏽鋼雕塑作品「和樂」。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兒童廳分成3大區塊主題。圖/人間社記者許貞慧、趙啓超

位於台南市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址在17世紀時是「台江內海」的洲潟海岸,也是荷蘭人初次登台的地點,如今潟湖已淤積為陸地,滄海變成桑田,正如館方記錄台灣400年來的演變,保存斯土斯民的歷史記憶。

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館」,戶外有20公頃的台灣歷史公園,分別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等具有台灣意涵的裝置藝術點綴其間,包括大型的光電雲牆、高約9公尺的不鏽鋼裝置藝術「感恩樹」,表達人民對這塊土地的感恩與敬意。

在「感恩樹」的金屬材質樹下,埋藏一顆銅製的「時空膠囊」,裡面有全台2萬9000多名小學生「夢想台灣」的未來希望種籽,代表族群融合與互助共生的世代傳承,期許成為台灣永續發展的動力。

逐浪海上風 腳踏鯤鯓地

台灣歷史公園裡有一座船槳造型的大型動力裝置藝術,猶如一艘看不見船身的巨舟,輕盈的划槳懸浮在空中,形狀像是長滿羽翅的鵬鳥,拍動臂膀,表現重生與希望的未來。

另一件不鏽鋼雕塑作品「和樂」,是以雷射技術切割的花雕球,鏤刻具有台灣意象的花卉圖像,象徵融合的意象。館外的地面上,有個以電腦技術改繪的台灣衛星空照圖,將台灣原貌鑲嵌呈現,表達對台灣生態復育的渴望。

單桅手撐船 內海船家寶

進入館內,挑高的1樓有兒童廳、特展廳等,其中兒童廳分成3大區塊主題,鼓勵親子一起穿越時空,體驗蓋房子、做衣服,以及戶外農務、捕魚、打獵等互動裝置。

1樓大廳的「單桅手撐船」主題特展,展示曾航行於台南與安平間水域超過一甲子的手撐船。這種小型木帆船,不僅可靠風力,也可撐篙推進,因此俗稱「手撐仔」,它只能在潟湖、內海、河川航行,無法航行到外海,過去曾是台南府城的經濟命脈。

館方透過藏品的各種資訊,從遺留在船體上的線索,介紹淺水域船舶與人們共生互存的方式,並以安平林家撐船事業,探索人與水在揚帆撐篙、載鹽運貨的水運事業中,見證台南安平的生活文化。

大航海時代 台灣的故事

2樓常設展,牆上高掛巨幅的大航海時代地圖,館內陳列台灣從史前時代到荷、西、明、鄭、清領、日治時代一路至今的生活模式,讓參訪者了解過去先民的生活軌跡,以及台灣這塊土地的環境歷史與演變。

展場以1:1擬真的蠟像模型,展出最初的抵岸、交會之島、倚海而生的島與人、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走向民主這條路等7大主軸,說明西洋人發現的美麗之島,是如何在大時代破蛹而出,成為自由民主的寶島,如同一本述說台灣史的立體紀錄書。

在「唐山過台灣」的帆船上,風帆上投影偈語:「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描寫台灣族群大遷徙時代,先民對於蓬萊仙島的憧憬,以及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的艱難,並且懷有對生死不知的恐懼;但也可以看出先民勇於冒險,乘風破浪的渡海歷程。

三月迓媽祖 順風旗搶孤

農曆3月迓媽祖,是台灣民俗信仰一大盛事。媽祖被視為航海女神,在四面環海的台灣,向來是人民心中安定的力量。館內的媽祖遶境隊伍蠟像,由報馬仔、頭旗、鑼隊、哨角隊等組成,栩栩如生。

宜蘭頭城農曆7月的「搶孤」活動,館方也以蠟像呈現。民間相信搶得孤棚上「順風旗」者,可以獲得庇護,這些都述說台灣人民對民間信仰的觀念,以及慎終追遠、普渡孤魂的傳統習俗。

重回舊時光 發思古幽情

台灣從日治時代、美援時期到創下世界經濟奇蹟,每個時期都有代表性的生活樣貌。館方以蠟像呈現日治時代的和服店、警察廳;美援麵粉袋製成的衣服;手持橄欖球的「大同寶寶」;家庭代工「客廳即工廠」等場景,以及各式童玩、布袋戲偶、尪仔標、黑膠唱片等,頗能發人思古幽情。

另有「離人.離島」特展,包括呈現戰地風光的馬祖列島、蘭嶼達悟族文化等。館方展出的文物,年代不一定久遠,工藝不一定精美,卻呈現台灣歷史複雜多元的族群記憶,感受福爾摩沙在時空變遷中的生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