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便當排排站 打開記憶盒子 陳玲芳 |2021.05.10 語音朗讀 32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前輩攝影家李釣綸拍攝的孩子吃便當畫面,憨態可掬。參展原圖為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圖/記者陳玲芳翻拍迪化207博物館展出各式便當盒。圖/記者陳玲芳池上竹桶便當。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還記得小時候當值日生,中午要負責「抬便當」回教室嗎?便當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記憶,上學午餐、校外教學,伴隨著求學中的每一個歡樂時刻;隨著年齡增長,工作時的便當,有著職場辛勞;情侶郊遊踏青的餐盒,更有著青春甜蜜回憶。走一趟迪化二○七博物館,打開日常生活記憶盒子,看台灣早年各式便當盒及多幅珍貴老照片,敘說屬於台灣「便當」的故事;精緻的竹編便當提籃,呈現傳統竹編工藝之美;大大小小的鋁製便當盒,是四、五、六年級生的童年回憶;還有大稻埕老店波麗露西餐廳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充滿著老台北人的摩登浪漫。除此之外,展覽中也特別介紹在一九四○年代起源的池上飯包,及一九六○年代流行的「包飯」,業者將四菜一湯盛盤放入鐵盒中,以機車外送至店家,讓忙碌的店家老闆與員工也能輕鬆共享合菜午餐。迪化二○七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表示,她的生長地香港,沒有帶便當的習慣,就算是寒冷冬天,家裡也只能為小小學生們準備冰冷的三明治作為午餐,但自己兩個生長在台灣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每天帶家裡準備的便當上學。池上飯包 竹片延長保溫陳國慈說:「現在學校普遍提供營養午餐,也讓家長省下準備便當的麻煩,卻讓孩子帶著『家的味道』到學校那分親情消失了;舉辦『便當』展覽,希望讓大家重溫舊時代中那分特別的感情。」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經理程哲瑋表示,「便當」別稱「飯包」,是常民的日常必需品,讓出門在外的人隨時隨地、方便用餐。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池上飯包,初期是以進貢日皇的台東池上米,捏製成三角飯糰,搭配黃菜頭、梅子等醃製配菜,以月桃葉包裹;一九五一年池上的便當業者,利用製作小提琴剩下的竹片作為便當盒材料,延長便當保溫,因此,只有用木片裝盛的才能成為「池上飯包」。民間高手 提供收藏物件「便當展」展期即日起至明年一月三日,迪化二○七博物館館長華安綺說,「便當展」延續迪化二○七博物館推廣台灣生活文化的使命與老房再利用的精神,便當主題在策畫過程中,不免懷疑這樣一個小小的便當議題,真的有收藏家嗎?但「高手在民間」,籌備期也依靠收藏家對博物館的認同與分享熱情,提供各式各樣的便當物件;分層便當盒、軍警夥伴使用便當盒、企業使用便當盒。展場中更有前輩攝影家鄧南光與李釣綸的攝影作品;本名鄧騰輝的鄧南光,當年帶著兩個兒子世光、世明參加台北城京町活動後,為小朋友留下草地上吃便當的情景(同時入鏡的還有畫家弟弟鄧騰駿),綻放出親情之光。 前一篇文章 一人兼多職 偏鄉國中教師少 彈性課難落實 下一篇文章 奇花仙境 倫敦金融區展出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台中「日晷公園」啟用善用新科技 愛沙尼亞啟動AI革命 露天剪紙藝術館好萊塢巨星勞勃瑞福過世 享壽89歲傳藝中心挺兒童戲曲 將辦百場巡演少子化襲雙北 新北2小學零新生 作者其他文章缺少鋰增失智風險 可從雜糧、蔬果攝取中老年身高縮水 骨質疏鬆找上門養骨本防骨鬆 均衡飲食、多運動白露養生潤肺防敏 保溼防晒多喝溫水失眠4類型 中醫調心肝氣血助改善手機重度使用者注意! 暑假過後新增龜頸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