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便當排排站 打開記憶盒子 陳玲芳 |2021.05.10 語音朗讀 319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前輩攝影家李釣綸拍攝的孩子吃便當畫面,憨態可掬。參展原圖為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提供。 圖/記者陳玲芳翻拍迪化207博物館展出各式便當盒。圖/記者陳玲芳池上竹桶便當。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還記得小時候當值日生,中午要負責「抬便當」回教室嗎?便當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記憶,上學午餐、校外教學,伴隨著求學中的每一個歡樂時刻;隨著年齡增長,工作時的便當,有著職場辛勞;情侶郊遊踏青的餐盒,更有著青春甜蜜回憶。走一趟迪化二○七博物館,打開日常生活記憶盒子,看台灣早年各式便當盒及多幅珍貴老照片,敘說屬於台灣「便當」的故事;精緻的竹編便當提籃,呈現傳統竹編工藝之美;大大小小的鋁製便當盒,是四、五、六年級生的童年回憶;還有大稻埕老店波麗露西餐廳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充滿著老台北人的摩登浪漫。除此之外,展覽中也特別介紹在一九四○年代起源的池上飯包,及一九六○年代流行的「包飯」,業者將四菜一湯盛盤放入鐵盒中,以機車外送至店家,讓忙碌的店家老闆與員工也能輕鬆共享合菜午餐。迪化二○七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表示,她的生長地香港,沒有帶便當的習慣,就算是寒冷冬天,家裡也只能為小小學生們準備冰冷的三明治作為午餐,但自己兩個生長在台灣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每天帶家裡準備的便當上學。池上飯包 竹片延長保溫陳國慈說:「現在學校普遍提供營養午餐,也讓家長省下準備便當的麻煩,卻讓孩子帶著『家的味道』到學校那分親情消失了;舉辦『便當』展覽,希望讓大家重溫舊時代中那分特別的感情。」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經理程哲瑋表示,「便當」別稱「飯包」,是常民的日常必需品,讓出門在外的人隨時隨地、方便用餐。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池上飯包,初期是以進貢日皇的台東池上米,捏製成三角飯糰,搭配黃菜頭、梅子等醃製配菜,以月桃葉包裹;一九五一年池上的便當業者,利用製作小提琴剩下的竹片作為便當盒材料,延長便當保溫,因此,只有用木片裝盛的才能成為「池上飯包」。民間高手 提供收藏物件「便當展」展期即日起至明年一月三日,迪化二○七博物館館長華安綺說,「便當展」延續迪化二○七博物館推廣台灣生活文化的使命與老房再利用的精神,便當主題在策畫過程中,不免懷疑這樣一個小小的便當議題,真的有收藏家嗎?但「高手在民間」,籌備期也依靠收藏家對博物館的認同與分享熱情,提供各式各樣的便當物件;分層便當盒、軍警夥伴使用便當盒、企業使用便當盒。展場中更有前輩攝影家鄧南光與李釣綸的攝影作品;本名鄧騰輝的鄧南光,當年帶著兩個兒子世光、世明參加台北城京町活動後,為小朋友留下草地上吃便當的情景(同時入鏡的還有畫家弟弟鄧騰駿),綻放出親情之光。 前一篇文章 一人兼多職 偏鄉國中教師少 彈性課難落實 下一篇文章 奇花仙境 倫敦金融區展出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如是說2025.05.07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6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7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8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518國際博物館日 故宮免費參觀彰美館洪易特展 感受創意宇宙威尼斯建築展 台灣秀科技島韌性媽媽商店開張 翻轉阿母日常形象巨型充氣藝術台北羽球賽 男、女雙主場奪冠 作者其他文章搶救奮力生存孩子 飢餓三十開跑 居家照護不踩雷 傷口好得快小胖威利病友 展出41幅畫作照顧植物人 不忘做伸展操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愛從1開始 一塊關懷更生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