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新美學 老舊川堂變劇場

曾博群 |2021.05.03
3081觀看次
字級
深坑國中改造後的川堂,吸引小朋友常到這兒自在聊天或閱讀。圖/深坑國中提供
現代博物館強調親子互動,傳統針對展場「禁奔走嬉戲、禁止帶飲料」等規定不合時宜,圖為故宮兒童學藝中心。 圖/陳宛茜

【記者曾博群專題報導】位於大台北邊陲的深坑區,周圍多山,景美溪流貫其中。深坑國中坐落景美溪旁,前後群山簇擁,校園生態豐富,不僅有許多植物,藍鵲、紫嘯鶇、烏頭翁、五色鳥等也都是孩子們的「同學」。

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第二輪讓全台二十五所學校完成空間美感大進化。其中,深坑國中的改造重點是川堂,位於ㄇ字型校舍正中央,是全校師生與社區居民進入校園唯一的正式通道,也是藝文團體駐點演出的主要場地。

但因傳統布告欄繁複的框架,導致重要公告無法吸引孩子專注閱讀,加上陳舊川堂是多元使用場所,從朝會集合、藝文展演、風雨教室到居民晨運等,多樣化需求在空間的局限性之下,僅能獲得最低程度的滿足。在總務主任陳衍鈴奔走下,陳舊的空間有了重生的契機。

伸展台走台步 

還化身狀元門

學校位置地處偏遠、資源有限,再加上一般以學校單位要進行設計跟規畫並非易事,川堂作為深坑國中唯一的複合式空間,從創校至今已使用近四十載。陳衍鈴期盼在改造後能夠解決年久失修問題,「這個案子要被看見,必須具有代表性,傳統一條龍的老學校要改造,我們要先從內部統整,再向外表達借重專業設計團隊的需求」。

一手催生改造計畫,獨自蒐集資料並親手製作空間模型,陳衍鈴在校內師生之間串聯推廣發想討論,最後向教育部彙整提出簡報,從而獲得青睞。在設計團隊進駐下,她持續扮演設計師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梁來達到平衡。

設計團隊用的方法很創新、少見,利用金屬材質及穿孔,既通透又具遮蔽性,建構環境空間氛圍,導入劇場概念,引領師生感受空間場景的變換。校長李建英表示,改造後的川堂,使用上不只利用空間來做朝會,也有老師打造成伸展台讓學生走台步,或是目前適逢國中會考時成為祈福牆以及狀元門,還可以掛上志願卡,學生看了也會覺得受到激勵與祝福。

美感傳到社區

結合居民生活 

儘管原先設計提需求時,一度因為色系問題來回討論多次,最後定調成紅色也與深坑老街紅磚做結合呼應,李建英笑說:「過去川堂空間灰暗,如今改造過後更寬闊,本來覺得紅色有點搶眼,但久看後也覺得挺合適的。重點是看到小朋友駐足流連在這裡,很自在地交流聊天,就知道我們的改造非常成功。」

現代教育都在推廣學校社區化或社區學校化,深坑國中全體師生也都希望讓美感可以從校園滲透到社區。改造過後的川堂不論社區民眾或藝術家,未來都能夠在假日借用學校場地美學相關進修跟交流,讓學校與在地居民的生活文化能夠有所結合。

陳衍鈴說:「我們的孩子也都是未來的居民,日後長大成人,代代能夠繼續在深坑開枝散葉,畢竟美感要改變不是一時一刻,在國中開始萌芽,日後他們帶自己的孩子進入到校園,能有美學的延續跟傳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