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多使用有機原料製香。
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香品的使用在不丹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傳統上每天會燒香2次。不丹使用香火的傳統至少已有數百年,主要有2種型態:粉狀的薰香或棒狀的香炷。不丹民眾會在住家、修道院和寺廟中焚燒薰香,當地民眾認為香可祭祀神靈、清潔房間和聖物、安撫惡意的靈魂並消除負面能量。
經營製香作坊的納多(Nado,不丹人傳統上不使用姓氏)表示:「在其他國家,香可能僅用於儀式,但在不丹,這也是我們展開或結束每一天的方式。」
一位前來納多作坊購買香品的顧客表示:「這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我早晚都會燒3炷香,如果不這樣做,我會感到不完整。這是祖先傳下來的儀式,我也會傳給我的孩子們。燒香與食物、空氣、水一樣重要。」
納多的製香作坊,是不丹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香鋪,他的產品相當受歡迎,甚至獲得王室採用。納多說:「有香氣的煙霧能滋養心靈,帶來愉悅感和精神上的安寧。」
納多表示:「我的香品之所以備受讚譽,是因為成分非常純淨,所有材料都是百分之百有機,包括杜松的樹枝(不丹所有香品的基本成分)到穗甘松花。其他製造商可能會使用化學藥品和較低檔的材料以降低成本,但我最重視的是品質。」
納多使用的許多藥用植物和葉子,多數都採自高海拔地區,確保它們不含毒素和汙染物。他也指出,這些植物採收的時機,也攸關香品的品質:「每年的季風期結束後,植物已受雨水滋養數月,並獲得充足的日晒,有助產生奇妙而豐富的香味。」
香品的配方是納多的商業機密,他僅透露,配方的基礎源自印度的敏卓林西藏佛教修道院(Mindrolling Tibetan Bhuddist Monastery),流傳至今已超過350年,關鍵原料之一是藏紅花(saffron)。
由於藏紅花極為昂貴,納多把配方加以改良,不僅提升香氣,還降低了香品價格,讓更多人有能力購買。他也指出,他的香品分為一般和特殊等級,前者的成分包含30種材料,後者則高達108種,而且只為特殊節日製作。
納多表示,他在15歲時成為佛教徒,曾為不丹國王書寫佛經,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後來,他想在其他領域做出類似貢獻,最後發現香品能夠結合創意和神聖感,也決心走上製香之路。
納多聘僱的員工,也對從事製香充滿驕傲;一位女性員工耶謝(Yeshey)說:「我們所有人都深愛這項工作;我們並未受過良好的教育,如果不是納多,我們很難找到工作。納多為我提供賺錢機會,獲得尊嚴。我們在工作過程中,也時刻記取他的善意,希望把這種感受傳遞到香品中。」
納多說:「製香雖然是有利可圖的事業,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成就,因為香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