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自2013年起,即於新店地區,針對外來種「綠水龍」進行清除工作,至2016年底已清除了300餘隻,但是2017年,新北市農業局又於林口地區發現綠水龍新棲地,為了防止擴散,農業局啟動了「獵龍行動」,但一直未能完全移除這種大型蜥蜴。圖/取自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網站
長大後猙獰嚇人!圖/取自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網站
文/Qian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自2013年起,即於新店地區,針對外來種「綠水龍」進行清除工作,至2016年底已清除了300餘隻,但是2017年,新北市農業局又於林口地區發現綠水龍新棲地,為了防止擴散,農業局啟動了「獵龍行動」,但一直未能完全移除這種大型蜥蜴。
爬樹高手水性極佳
這種被當寵物收養後又遭遺棄的綠水龍,是鬣蜥科髭蜥亞科唯一分布在大洋洲以外的物種,又名「綠長鬣蜥」、「大馬鬃蛇」、「中國水龍」,原產於東南亞、澳洲和新幾內亞。綠水龍成年後體型超大,以無脊椎動物及昆蟲為食,又具攻擊性,在台灣野外,比牠小的物種幾乎全都遭殃。
綠水龍以脖子上的綠冠、善於游泳,能長時間屏住呼吸的超絕能力而聞名。實際上,被稱為「亞洲水龍」的這種半水棲蜥蜴,爬樹能力相當強,主要防禦高段就是從樹上掉落到河流或湖泊中,藉以水遁脫身。在水下,牠們可以潛藏達90分鐘之久,堪稱是動物界的「憋氣天王」。
原產地是脆危物種
雖然綠水龍通常被當作寵物飼養,但該物種在原產地野外生態中,被認為是「易危」族群,主要原因是由於寵物交易,使牠們的生態族群逐漸消失;在此同時,綠水龍卻在其他地區,建立了不斷壯大的入侵種群。
在原生地的自然環境中,綠水龍其實是非常有趣的蜥蜴。綠水龍由兩個主要「龍」物種組成:澳大利亞水龍和中國水龍。澳大利亞水龍是灰棕色,通常在眼睛上有黑色條紋。相比之下,中國水龍全身是綠色的,眼睛上沒有條紋。這兩個物種,在其比例相當大的頭部後面,都有類似鬣狀物的褶皺。
綠水龍是食蟲動物,以熱帶和亞熱帶環境中的多種昆蟲為食。當牠們不獵食昆蟲時,就會花時間趴在樹上晒太陽。牠們也傾向於形成階級制度的社會群體,最大的雄性和雌性,獲得最佳的晒太陽地點和交配機會。
松果體可接收陽光
綠水龍有著神話般的名字,事實上,牠們也是一個完美的物種。比如牠們像大多數爬行動物一樣,有一個被稱為「松果眼」的器官──在兩眼之間,有一小塊虹彩鱗片,稱之為「松果眼」,其上覆蓋著受光神經末梢。
大多數品種的蜥蜴,就利用這種器官來感知陽光的強度。這有助於牠們確定哪些地方是晒太陽的最佳場所。畢竟,晒太陽是蜥蜴必要的行為,因為那會升高牠們的體溫,從而使牠們的體溫保持在特定安全範圍內。
更有趣的是,人類(和所有哺乳動物)也具有相似的結構:松果體。儘管人類的松果體被埋在大腦的深處,但它卻與眼睛的神經元相連,當我們的眼睛感知到光線時,就會向松果體發出信號,該信號會導致松果體停止產生褪黑激素,這是一種對人類睡眠和喚醒周期至關重要的激素。
單性生殖助長族群
當人類閉眼休息時,松果體檢測到沒有或只有很少的光線時,它會開始釋放褪黑激素,這種激素會影響大腦和身體的許多部分,使人準備入睡,而這,有助於調節人類的晝夜節律,並保持身體健康。
綠水龍還有一個生存優勢,就是可以「單性生殖」。綠水龍也是少數被科學家觀察到,能無性繁殖的物種之一。科學家推測,綠水龍應是通過孤雌生殖,不經受精即可產生有活力的後代。
通過此過程,未受精的卵經歷複製過程,只要遺傳基因不出現有害的隱性突變,順利發展成為可分裂的體細胞,那麼後代就可以存活,而且與牠們的「雌母」基因幾乎相同。
野外族群移除不易
綠水龍小時候長得很可愛,使人們樂於當寵物養,但長大後,其體型變成60~90公分的巨蜥,加上長相不再可愛,食量驚人又具攻擊性,對比牠小的昆蟲、動物有捕食行為,且1年可繁殖5次,因而遭到棄養。目前地方農政單位,積極在其主要繁殖期及產卵期(每年5月及6月)進行捕捉,但一直未能完全移除。
在此呼籲民眾別再飼養綠水龍了,更別不負責任拋棄綠水龍,造成自然環境的生態危機,否則光憑牠們的孤雌生殖,就足以讓一隻雌性綠水龍,在環境中繼續壯大種族,消滅原有的生態系統;再加上其行動迅速、捕捉及處置不易,如隨牠們任意繁殖,台灣本土的其他動物生態體系,將會遭到難以彌補的大劫難。
動物小百科
孤雌生殖動物
雖然孤雌生殖方式極為罕見,但在其他許多爬行動物中,也觀察到孤雌生殖,包括吊襪帶蛇、哥倫比亞彩虹蟒和普通蟒。
此外,這種孤雌生殖現象在昆蟲或軟體動物中,如蝸牛、蠕蟲和微生物等無脊椎動物中更為常見。
再者,在鳥類、沙魚和其他群體中,有些也被觀察到有孤雌生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