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礁盤 復育珊瑚新家

 |2021.04.13
1890觀看次
字級
珊瑚幼蟲需要有地方讓牠們進駐,才能夠讓珊瑚恢復原有的生機。圖/取自網路
港大團隊研究香港水域珊瑚的特性,為牠們打造復育之路。圖/取自網路
SWIMS研究人員將珊瑚碎片鋪在人工礁盤復育。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香港水域大約有八十四種珊瑚,比加勒比海的珊瑚更加多樣。但珊瑚對於溫度的變化極為敏感。如果溫度過高,牠們就會失去鮮豔的色彩後變白(也叫白化)而死去。當海下灣海洋公園(Hoi Ha Wan Marine Park)的珊瑚因白化大規模死亡,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SWIMS)研究員余碧芬(Vriko Yu)和她的海洋科學家團隊,為珊瑚帶來一種奇特的人造床:用3D列印機打造出來的陶磚,可幫助珊瑚重新恢復生機。

雖然珊瑚看似靜止不動,但其實牠們是動物,會成長也會移動。余碧芬解釋,這種人工礁盤為珊瑚提供可以依附成長的結構,因為大多數珊瑚要依附在堅固的岩石上成長,否則在海底滾動、飄泊,會不斷被泥沙磨蝕,大大降低生存和生長機會。

人工礁盤設計的靈感來自珊瑚特有的生長形態,並因應香港水域情況適當調整。團隊運用3D列印技術,將一般赤陶土做出一百二十八塊直徑六百公釐的礁盤,然後在窯中以攝氏一千一百二十五度高溫燒成陶瓷。

細節別具巧思

減少泥沙沖刷

余碧芬解說,礁盤呈六邊形,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模仿扁腦珊瑚(Platygyra)圖案的珊瑚狀,用作放置珊瑚碎片自行成長;下層像網球拍的格子狀,以防沉積物堆積令珊瑚窒息;設有三隻腳,減少海底泥沙沖刷珊瑚,「製作最困難的地方是要合併兩種不同的幾何形狀,並一起風乾。」

「當我們第一次在海裡放入3D列印出來的人工礁盤時,環繞其中僅有少量小魚。」從去年夏天放進去的人工礁盤,如今再去觀察發現,已經有大量包括墨魚在內的野生生物在裡面產卵,「這真是令人振奮!」余碧芬說,珊瑚幼蟲需要有地方讓牠們進駐,才能夠讓珊瑚恢復原有的生機。

研究人員在海下灣海洋公園的海底,已經鋪設四十平方公尺、能夠承載四百個珊瑚碎片的人工礁盤。「現在鋪在人工礁盤上的珊瑚,比傳統移植方法生存得更加茁壯」,余碧芬說:「存活率達到九成。」

重新填充一個瀕死或遭到破壞的珊瑚礁,需要相當穩固的海底自然環境,才能讓珊瑚進駐並建立新家,而由3D列印的人工礁盤如今已經證明是可行的,它們比修復過的原生珊瑚礁更有效,能夠讓那些息肉無脊椎動物棲息。

不用合成材料

陶土終將分解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貝克(David Baker)表示,3D列印技術的好處在於它能夠針對任何自然環境量身打造人工礁盤,而且不用另外製作模具,因此製作方式沒造成浪費。

有些研究人員將沉船或混凝土沉入海底,以鼓勵珊瑚生長,儘管這些方法取得一些成效,但它們卻改變水的化學成分,對海洋造成的危害得不償失。

港大建築系副教授蘭格(Christian Lange)解釋,這是他們選用陶土,而非混凝土或塑膠等合成材料的原因,因為陶泥就是黏土,最終隨時間分解成沙塵。

余碧芬自二○一三年潛水,二○一四年起在海下灣當義工,她說,盼望將來潛水時,能見到珊瑚碎片長大到能夠遮蓋整塊礁盤,只要珊瑚可以成長,體積大小毫不重要,「香港沒有珊瑚礁,只有珊瑚群落。我們希望牠有韌性,可以健康地成長,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