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代(西元前一六○○~前一○四六年)始,絲織品上出現了織花和刺繡,這同時也標誌著絲綢藝術的真正開始。
商代青銅器出土的數量較多,一些青銅器上有絲織品的印痕。估計當時用絲織品包裹青銅器不是個別現象,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所見僅有少數實例。
第一個對青銅器上附著絲織品引起重視的是瑞典人西爾凡,她對斯德哥爾遠東博物館收藏的兩件青銅器進行了觀察,在一件青銅鉞上發現了平紋地上顯回紋圖案的絲織物,在另一件青銅甑上發現了幾何紋的織物以及刺繡的痕跡。
一九七九年,中國學者陳娟娟在故宮博物院舊藏的一些商代玉器和青銅器上也發現了織物的印痕。隨著商代考古的發展,青銅器上附著紡織品的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在二十世紀七○年代到九○年代有關商周的考古發現中,不僅有大量附著在青銅器上的絲織品印痕,而且還出土了相當完好的絲織品及服飾。
綜合各地的出土情況來看,這一時期的絲織品可辨認的品種有絹、紗、羅、縑、綺、錦等,種類較原始時期增加許多,組織結構也更為複雜。
絹是一種輕薄的平紋織物,表面平整,經緯線交織較緊密,組織點為一上一下,兩根經線和兩根緯線交織成一個完全組織,織造工藝簡單,是一種最常見的絲綢品種。婦好墓中出土的大多數絹密度為每平方釐米經線五十根、緯線三十根;最細密的為每平方釐米經線七十二根、緯線二十六根,經緯線均未加撚,所用緯線較經線
粗一倍,外表呈現出一種像整齊的田地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