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文章「四清」,是指清新、清真、清雅,清拔。
清新 指文章自然、流利、輕快,不乏新鮮之感。
杜甫說:「清新←開府,俊逸鮑參軍。」明代的楊慎對其中的「清新」還專門作了解釋:「清者,流麗不滯濁;新者,創建而不陳言也。」
清新有時也指在句法和遣詞造句上的不落窠臼。如蘇舜欽詩:「宋公放逐登臨後,物色分與老夫留。」《蔡寬夫詩話》評為:「此語句法清新,故為傑出。」
當然,「清新」更多地用在對文章整體風格的品評。
清真 指作品不雜染、不做作、不矯情,更講究樸素、淳正。
章學誠在《與邵三雲》中說:「作詩文律,不外乎清真二字。清則氣不雜也,真則理無支也。此二語知之甚易,能之難也。」薛雪在《一瓢詩話》中也說到:「文貴清真,詩貴平淡。若誤以疏淺為清真,何怪以拙易為平淡?」
清雅 指下筆清正高雅,不沾俗氣。它較多地有賴於學識素養、生活品位和審美格調。
如果說清新在年輕人身上,有可能不經意而得之,那麼,清雅則沒有相當的涵養功夫決不會自己冒出來。
梁實秋的《雅舍散文》可謂清雅之正版,周作人更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意味上的清雅,而董橋大概是糅合了清麗、清奇的清雅之變種。
清拔 主要指憂時憤俗、挺拔獨立的風骨。
鐘嶸《詩品》評晉太尉劉琨、中郎盧湛的詩:「其源出於王粲。善為淒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琨既體良才,又罹厄運,故善敘喪亂,多感恨之詞。」
清拔和前三「清」有所不同:它不僅是文藝風格上的概念,更是人格境界上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