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包青天

文/葉怡均 |2021.04.05
2453觀看次
字級
女評書大家葉怡均(作者,圖右)與演奏家張士能(圖左)合作,堪稱獨樹一幟,開創台灣評書的獨特風格。圖╱葉怡均

文/葉怡均

二○一五年,我第一次讀到《包公遺骨記》這本書時,深深被它震撼,難以相信它是真的!然而它是紀實文學,二○○五年時由大陸作家陳桂棣、春桃夫婦合著,初出版時佳評如潮,後來一度變成禁書,書裡書外都有波瀾洶湧的遭遇,對我這個學戲出身的人來講,馬上嗅到它改編成劇本的可能性,當下發出一念,把這段故事搬上舞台。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一九九三年,台灣拍過《包青天》連續劇,因為火紅,連拍兩百多集。戲劇裡關於「狸貓換太子」之類的情節雖多杜撰,但包拯清廉公正的事蹟確實史有明載,包公墓誌銘即鐫刻:「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

包拯誕生在西元九九九年的北宋真咸平二年,當時只是二品官,但他身後的一千多年來,朝代更迭、政局遞變,只要發生貪贓枉法、沉冤未雪的事件,大家就會追憶起這位永遠站在正義一方的清官。千年以來,包公承載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已然是中國文化裡的正義之神。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氏,他的墓及後代子孫都合葬在合肥。《包公遺骨記》背景是一九七三年的大陸文革時期,合肥一家鋼鐵廠為建一座石灰窯,硬是要長眠地下九百多年的包公墓搬遷。一批文史工作者及包氏後人,冒著風險,清理出包公的遷葬墓和原葬墓,竟然發現包公的衣冠塚,且考證出包公家族史真相,大大補足《宋史》記載的不足。看似因禍得福,其實不然,這批發掘出的包公遺骨要送回包公出生地肥東大包村時,當地政府怕惹麻煩,竟不准包公遺骨入土。包氏後人幾經努力,還是無法為包公遺骨覓得安葬之地,以致大部分遺骨至今下落不明。

《包公遺骨記》內容曲折動人,反映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悲劇,也看到人性反覆的一面。故事裡,我看見一群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處在政治的風暴中如何勇於維護自己最終的一點核心價值,進而成就一樁大事!然而那樁大事如今又顯得分外虛寂!我想把它寫成評書、紀念它帶給我心靈的衝撞。

既要取材《包公遺骨記》,就要徵得作者的同意。二○一五年十一月十日我與春桃通上微信,二○一七年四月下旬,我親自到天津拜訪他們。他們對我的構想表示支持,並且和我約好,改日我去安徽,領我去採訪當年「包公墓挖掘小組」中碩果僅存的百歲老人程如峰先生。這是天大的激勵,我彷彿已看見程老先生那一臉飽經風霜的皺紋肌理,透過鏡頭對著台灣劇場裡的幸福觀眾,娓娓道來那一段你我難以想像卻又千真萬確發生過的荒謬故事……

我不想用傳統評書的方式講這個故事,我要動用劇場技術,有音樂、有燈光、有影像、有一些象徵符號,卻仍必須是「說書」,而不是戲劇。二○一六年六月,我飛到上海,和徐惠新老師埋首寫稿。徐老師曾榮獲曲藝界最高榮譽「牡丹獎」的編劇獎,之前我們曾多次合作。按照以往的經驗,我倆聯手,三天定能搞定。然而這一回失算了。三天過去,儘管寫出四分之三、卻並沒有寫出符合我們想像的東西。一來「文化大革命」於我太陌生,二則我們太熟練曲藝筆法,想跳脫窠臼很難。臨上飛機前,徐老師還殷殷叮嚀:「儂這個想法沒有人做過的,儂不要放棄,再努力一下子好吧!」「好的好的!」我笑著答應,心裡卻暗想,這也許畢生難竟吧?

上海返台後,公、私務爆忙,現實如壓在身上的一座雷峰塔,任你本領高強,佛祖不點頭,便永遠見不到塔外「青天」!直到一日,不經意地看見戲曲中心徵選「二○二一台灣戲曲藝術節」節目企畫案的帖子,霎時,一隙天光,開了!

我提出企畫案且通過了,並且找到非常厲害的劇場導演符宏征。經他引薦,很快的組成了技術團隊。作品取名為《再見包青天》,既表達期待再見包公之遺骨、風骨,又暗寓此想不可得、遂向包青天道再見。

演出訂在今年四月十、十一日。距包公墓開挖整整四十八周年之後,以台灣人的角度來評敘這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故事,我認為別具意義,也讓我更加肯定自己為什麼要做包青天:因為無論是包拯清廉為官,或吳興漢致力於包公遺骨遷安,或陳桂棣與春桃寫紀實文學,他們所做的事情雖然不同,感動我的地方卻一樣,就是「堅持」。我為他們堅持的過程所感動、而不是結果。

我,十分偶然的,讀了一本書、萌生一個想法,歷經六年、若干周折,完成一個作品,使得四十八年前遠在安徽合肥發生的一個真相,被二○二一年身在台灣坐在觀眾席裡的您看見。這是何等的殊勝因緣?我相信,您,就是冥冥之中安排來、讓奇蹟得以猝然而生的「那股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