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立宏
目前已知的沙魚大概有500種分布在全世界的海域,甚至在部分淡水、淡鹹水交界處也有沙魚的蹤跡,尺寸從只有20公分大小的小烏鯊(Etmopterus Perry ),到長18公尺的鯨鯊(Rhincodon Tpus),都是沙魚家族的成員。在沙魚的世界中,體長有大有小,大家的長相也都有所不同,其中雙髻鯊(Hammerhead Shark)可稱得上是辨識度最高的沙魚之一了。同學們一眼就能輕易地認出雙髻鯊,這是因為牠的頭型呈現T字形如槌子般,有些人甚至覺得像是中國古代女子所綁的髮髻,雙髻鯊也因此而得名,成為沙魚家族中外型最特別的一員。然而,牠們的頭部長成這樣可是有特別功用喔!首先為同學簡單介紹一下,牠們基礎的生物分類。
雙髻鯊科(Sphyrnidae),目前已知有兩個屬,其中包含9個種,如:紅肉雙髻鯊(Sphyrna lewini)、無溝雙髻鯊(Sphyrna mokarran)、和丁字雙髻鯊(Eusphyra blochi)等,牠們的共通點在於頭都是T形的,因為頭部寬的關係,雙眼分別在頭部的最左和最右,所以視線範圍雖然很寬廣,但是死角也很大──好在雙髻鯊頭部有個俗稱「勞倫氏壺腹」,一種能感電的特殊器官,予以彌補。雙髻鯊會把頭左右搖晃,像金屬探測器一樣,偵測獵物身上的生物電流,以準確地找到獵物的位置,並將躲在沙子中的獵物找出來,接著再用頭部把獵物壓住不讓牠們逃脫,進行獵食,這還真應驗了「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老話。
同學們或許會想,如果雙髻鯊的定位能力這麼強,都先把獵物吃光了,那其他沙魚吃什麼呢?這同學大可不用擔心,沙魚家族各有不同的本領,對於覓食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鯨鯊的牙齒像刷子一樣,可以使用濾食性的方式吃海裡的浮游生物;斑竹鯊可以吃海洋底部的小型生物等,彼此各顯神通。我們的地球具有多樣性的生命,因此同學們更要愛護動物,維持地球的生態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