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禪門裡的尋師訪道

 |2021.03.23
7220觀看次
字級
參訪就是「訪師學道」,也就是為了追尋真理而走訪善知識的意思。圖/unsplash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定學-禪門裡的尋師訪道

文/星雲大師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說,學問除了來自書本,來自課堂上老師的傳授之外,藉著出外旅遊參學,也是增廣見聞的管道之一,甚至藉此更能把書本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上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以臻知行合一,行解並重。因此,自古以來佛教就認為「參訪」是修學辦道的方法之一。

圖/unsplash

參訪就是「訪師學道」,也就是為了追尋真理而走訪善知識的意思,類似今日所謂的「遊學」。

自古佛教僧侶往往行腳雲遊於各地,遍參天下的善知識,藉以增長自己的見解,究明迷悟、實妄等生死大事,例如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大隋法真禪師參訪六十餘位大善知識等,都是有名的實例。

圖/unsplash

參訪對佛教徒而言,是一項很重要的修行,可以說各宗各派均有。其中尤以禪宗更普遍,禪門弟子為了參究生死大事而行腳於天下,參訪各家風格,隨從明師學習;這種遍歷參學的作法,已成為禪宗門徒求悟過程的重要歷練。因此,在禪宗公案中,記載有關參訪問道的機緣問答語句極多;甚至由其參學的名相用語之多,也可看出禪門對參訪的重視。例如:參訪師家,致力體得佛法,稱為「參究」;弟子向師家請問並受教,稱為「參請」;參究佛法玄旨的人,稱「參玄人」;若對佛法參究有得,徹悟玄旨,稱「參飽人」;早晚扣師門,以祈請教誨,稱「晨夕參扣」、「朝參暮請」;盡其一生都在參究佛法玄旨,稱為「一生參學事」。

圖/unsplash

此外,依參請的時間與性質而分,有:五參上堂、九參上堂、日參、早參、晚參、立參、坐參、小參、大參、獨參、遍參、廣參、總參、飽參、放參等。僧侶之間一般稱為「同參」,是指同事一師,共同參學的意思。

圖/unsplash

過去寺院經常在鄉村小徑施燈、施茶,提供住宿,主要也是為了方便旅行、參訪者;今日寺院住處稱「雲水寮」,就是提供給參訪的雲水僧住宿之意。在印度,有一位比拉人士,發心興建不少公房,免費提供外出的人住宿,稱比拉公房。頭陀十八物之一的錫杖,用途之一是為了防範參訪途中發生意外。這些都足以說明佛教非常重視旅遊,重視彼此之間的相互參訪,因此,佛教可以說是旅遊事業的創始者。

圖/unsplash

然而,參訪並非觀光,不能以旅遊為目的,而是從中汲取經驗,不斷擴大人生,昇華自我,這才是參訪巡禮的真義所在。

佛教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高僧大德的參訪史,而開創佛門大德參學問道之先河者,正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從當初佛陀在修行時,拜訪印度九十六種外道,參訪阿私陀仙人,即開啟了佛教尋師訪道的典範。及至佛陀證悟成道,宣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往往於經中指出東方某某佛、西方某某佛,主要就是鼓勵佛弟子要去認識、參訪的意思。

圖/unsplash

因此,參訪的先決要件就是要探求正道,佛陀當初因為沒有正法可參,因此向外道學習,然而佛陀懂得明辨是非善惡,能夠去邪法為正法;今日佛教徒尋師訪道,要依善知識所教。善知識的條件,如《成佛之道》所說:「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也就是要具備有正知正見,要能通達經教、事理圓融、慈悲樂說者。能夠善於宣說法要,引導眾生捨惡修善,入於佛道,這才是全德的善知識。

圖/unsplash


尋師訪道除了應該注意慎選善知識之外,尤其不可亂傳是非,製造事端。從經典的記載可知,過去諸佛菩薩乃至禪門行者到各地參訪,都是以「道」互相往來、酬答,例如《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天人「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再如《地藏經》中,觀世音菩薩為令一切眾生瞻禮獲福,於是祈請佛陀宣說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乃至古德尋師訪道,莫不以尋求自己本來面目為要務,於是「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來面目」、「如何安心」便成為千古流傳的禪宗話頭。所以,參訪應該探究「道是什麼」、「心是什麼」、「佛是什麼」,而不是到處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以免無意間犯了「破和合僧」而不自知。

圖/unsplash

此外,追求真理要有不怕困難,不怕路途遙遠的精神。今日一般信徒大都朝禮大陸四大名山,或印度四大勝地、八大勝蹟;或大陸禪門四大叢林,即長江上游文殊、寶光,長江下游金山、天寧,律宗天下第一戒壇古寧、寶華,以及淨土宗的靈巖山等,這都是具有歷史而值得參訪的道場。

圖/張睿杰

過去我在大陸,從金山到焦山,棲霞到天寧,古林律寺到寶華戒堂,教下、律下、宗下我都參學過,甚至多次帶團到印度朝聖。參訪還必須要有克難的精神,隨遇而安的性格,不管走到那裡,地上可睡,樹下可坐,粗茶淡飯可以果腹。佛陀住世時,每次出外講經說法、行腳托缽,隨行的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也不是都住祇園講堂,而是山丘、墓旁、樹下、海邊,一樣可以安住,能夠從清貧的生活中磨練,從克難的物質中成長,藉此參訪,增長內心的力量,培養無欲則剛的道心,這也是參訪的收穫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