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史趣談】 抗戰時期的婚禮

文/尚智 |2021.03.02
611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抗戰時期的婚禮頗有戰時特色。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在日記就有多次為學生證婚的記載。如一九四五年一月六日中午十二點半,為該校畢業生梁紋生在社會服務處擔任證婚人,「儀式極簡單」,到場賓客不多,下午二點解散。竺可楨後來開玩笑說,「證婚成為大學校長的副業」,政府應該比照律師、醫師等准許掛牌,用來獎勵年輕人多加生產。

另外,曾祥和教授在一九四六年結婚,當時在鎮江的大旅館宴客,由於正值戰後復員的過渡階段,許多機構學校還在重慶搬不過來,所以只請一桌宴客,她還穿了白紗禮服,與夫婿沈剛伯到照相館拍照。

我們雖然對戰時婚禮有簡約的印象,但仍有奢華婚禮的特例。如李丹柯教授在〈女性,戰爭與回憶:三十五位重慶婦女的抗戰講述〉中,提到一個有錢人家嫁女兒的故事,因為夫家極為富有,在抗戰期間壟斷中國西南地區的染料業,因此,迎娶的隊伍是由兩個樂隊及十八頂花轎組成,長達一里,婚禮在大飯店的入口大廳舉行,證婚人是重慶市副市長,全市有數百位重要人士參加。她在口述歷史表示,抗戰對他們家的生活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婚後的主要工作是陪有錢太太打麻將與參加舞會,空襲警報時,還要把麻將桌搬到私人防空洞裡。

根據呂芳上〈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婚姻與家庭問題初探〉(收入《民國史論》上冊)的研究,戰時婚禮具有幾個特徵:首先是大批人口因戰爭遷徙到西南大後方,年輕一代的婚姻圈擴大,夫婦來自遙遠的兩地結合,於是北平男性可能與重慶女性成婚。其次,由於戰時物資缺乏,婚禮崇尚簡化或克難精神,許多地方的傳統婚禮原為宴客三天以上,縮短成一天或一頓飯,甚至是一次簡單的茶會。另外,親友餽贈賀禮或包禮金的習俗,原有周濟戰時經濟困難的新人成家立業的心意,在抗戰時期更加普及。由此可見,抗戰時期的婚禮已有今日婚禮之雛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