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門」是當今台灣府城垣殘留4座城門中,唯一位處交通要道的城門。
圖/中央社
台南中西區大南門公園中的「大南門」,是清領台灣府城垣八座「甕城」之一。圖/中央社
【本報台南訊】府城殘留城門有「大東門」、「大南門」、「兌悅門」、「小西門」四座,去年十二月文化部審議通過「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為國定古蹟,「大東門」、「大南門」、「兌悅門」升格為國定古蹟。台南東區「大東門」是唯一位處交通要道的城門,因清朝每年立春時會在此舉辦「迎春禮」,別名「迎春門」,日治中斷,直到二○一七年才恢復古禮。
「大東門」自清朝時就有「迎春禮」的儀式,才有「迎春門」的別名,城門外的東門路二段,過去古名是「春牛埔」,每年立春時節,官方會在「大東門」迎春勸農。
「大東門」是清朝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台灣府建城時十四座城門中最先動工的城門,城門上有木柵樓台,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改建為磚石城門;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再改建為兩層的城樓,以加強防禦能力,居民依城門石壁築屋而居。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大東門」及「大南門」是台灣府城垣最早被修繕的兩座城門,一九三○年動工,一九三一年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東門」遭占用,城樓一九五二年被拆除,一九五五年九月「艾瑞絲」颱風造成城垣崩塌。
如今的「大東門」位於交通要道,東門路、府連路及勝利路等四條幹道以此為中心向四方放射,因城門上有城樓,老台南人習慣說是「東門城」,這個圓環稱為「東門城圓環」,平時車流量極大;雖說「大東門」開放參觀,但平時少見遊客。
大南門 台灣僅存的甕城
而「大南門」這座擁有半月型城牆的城門,是當前台灣僅存的「甕城」,老台南人稱為「南門城」。提起「大南門」,老台南人順口就會說「南門城」,原因無他,主要是「大南門」上有城樓,兩側有城牆環繞,是當前台灣僅存的「甕城」,因城牆呈半月型,又稱為「月城」,清領台灣府城垣的八座甕城中,如今只剩下「大南門」。
日治「大南門」修繕一九二七年七月啟動,修繕材料部分來自於拆除東郭門城門,因著眼於管理維護,一九二九年又闢建大南門公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南門」城樓年久失修,面臨倒塌危機。一九六三年「范迪」颱風過境,「大南門」中梁倒塌壓傷民眾;直至一九七五年台南市政府將城樓修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但石造城門及城垣大致維持日治時期整修後的樣貌。
走進「大南門」,映入眼簾的是綠地,遊客可利用階梯走上城牆,居高臨下看看周遭景色,也可登上城樓,懷思古之幽情,想像清領時期的光景。
「大南門」旁建興國中每逢新生入學、校慶或畢業生離校,學生們還能從城門進出校園。
兌悅門 唯一可人車通行
「兌悅門」是清領台灣府城垣的城門之一,隱身在信義街和文賢路口,城門兩側延伸出去的城垣,被鐵皮屋覆蓋,形成奇特的景觀,卻無損它的文資身分。這座唯一人車可通行的城門雖小,卻是清領台灣府城垣的遺跡,朝聖者終日不絕。
「兌悅門」小歸小,也像府城諸多古廟老街有著傳說。據說當年「兌悅門」完成後,因門洞看起來像「弓」,底下鋪著石板的巷道像「箭」,兩者合一成了蓄勢待發的「弓箭」,帶有煞氣,居民才在城門旁建廟供奉「石獅公」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