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新竹市北門國小「同心堂」建於一九三三年,「仿羅馬式」建築在日治時期是集會講堂,但老空間漸不敷使用,二○二○年北門國小獲選「教育部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委託在地設計團隊「黑生起司」操刀,以日治半橢圓拱窗框的「蒂芬尼藍」為主軸,讓同心堂變身校園小藝廊,可做展覽、表演甚至體育課程等多元使用,市長林智堅也訪視與孩子一起同樂。
教育處表示,北門國小同心堂原空間設備老舊,動線不佳,整個空間極為陰暗冷清,該空間去年從全台兩百六十所學校中獲選,成全國二十五所校園參與「教育部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其中之一,由設計團隊黑生起司進駐,與學校討論設計,共投入兩百零五萬元,希望一改同心堂半閒置狀態。
教育處代理處長沈靜濤說,同心堂改造以「校園博物館」為概念,透過視覺符號將兒童圈起手於眼前窺探的意象應用在設計元素中,並以高明度的色彩刺激兒童的視覺體驗,規畫多功能使用舞台,滿足空間中不同的使用情境。
北門國小校長賴雲鵬說,以前的同心堂光線昏暗,舞台設計太高,學生使用上很不方便,反而常被租借當辦桌場地或做儲物空間,現在空間完全脫胎換骨,學生的藝能表演課程又多了一新去處,是學校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