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的唯識學理解與詮釋(一)

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021.01.17
1623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前言

在上周剛剛結束的專欄系列文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不死」信念的理解與詮釋〉裡,我就星雲大師講述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所闡述之人間佛教要義,來解說及詮釋「生命不死」的核心信念。接下來,基於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我想再進一步從大乘佛教唯識學的立場與觀點,結合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經驗與理解,來闡明「生命不死、生命永續、生死流轉」乃至「生死自在」的義理,以幫助讀者大眾進一步鞏固「生命不死」的信念。

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都是透過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運作來展現;簡要地說,就是「身」、「心」的結合,而其中「心識」是主體,肉體或「色身」是載體,「心識」無形無相,必須藉由物質結構、具備形相的「色身」,才能充分運作。借用現代資訊科學的概念來理解,身心二者,一為硬體(hardware),一為軟體(software),彼此緊密結合,相依相成;同時,硬體須要長期保養,軟體須要不斷更新,才能順暢運作,發揮功能。

然而,由於色身是物質的結構,皆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遲早必然會耗損、衰敗、老朽,最終停止運作,我們誤以為「生命就此終止」,而稱之為「死亡」,其實那只是肉體「一期生命」的落幕,然後過度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至於「心識」則非物質的結構,沒有使用年限,亦無耗損、衰敗、老朽的問題,當然也不曾死亡,而是「永續的」。從時空過程來看,心識不生不滅,但是會不斷地流轉,無始無終,無窮無盡;從境界層次來看,心識的流轉,可以上達,希聖希賢,破迷啟悟,成佛作祖,也可能墮落,披毛帶角,刀山油鍋,銅床鐵柱。

一言以蔽之,「肉體生命的有限」與「心識生命的永續」形成一種極其微妙的結合,從而展開在宇宙時空裡不斷生死流轉的大戲碼。接下來,我想從唯識學的論典《唯識三十頌》與《瑜伽師地論》來解說「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的奧義。

之前,我在別的文章以及出版的書中,也曾經寫過相關的內容,但因為不是專題的論述,覺得還不夠詳盡,所以想在詮釋了大師人間佛教「生命不死」的信念後,再引用唯識學做一個比較完整的討論。

肉體生命的有限 心識生命的永續

我們若要如實理解及堅定信受「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唯識學的根本論典《唯識三十頌》是很重要的經論依據: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

上面引述的這一段頌文,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的根本信念。不過,在此不是要討論其詳細的內容,主要是點出其中最為關鍵的四句頌文「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以解說有情「心識生命永續」的意涵。

《唯識三十頌》是由印度佛教瑜伽行(Yogācāra)派祖師世親菩薩於公元四世紀所造,而後由玄奘大師西行取經,帶回大唐,翻譯通行於世,成為漢傳佛教唯識學的根本論典之一。我引述上面這段頌文的用意,旨在詮釋與說明「肉體生命的有限」 「心識生命的永續」,有情眾生的「肉體生命」,不論長短壽夭,皆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但是內在的「心識生命」則是永續不斷的。

如果我們想藉由現代的學術概念來理解佛教「唯識學」的話,最為接近的學術領域就是「心理學」,但是兩者之間有相當的差距,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原因有三:

一者、佛教的唯識學有一千六百餘年歷史,而西方的心理學從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於一八九七年創立世界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算起,還不到一百五十年,目前還在不斷地發展當中。

二者、西方的心理學是基於心物二元的根本立場,而從物質與物理的有限視野角度出發,來探討心理反應與心理現象;唯識學則是從心識結構的宏觀視野,結合禪定修持見地,來分析解說心識作用。

三者、西方的心理學只談到「意識(consciousness)」,相當於唯識學的「第六意識」,而唯識學分析到「第七意識(末那識)」與「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以佛教唯識學遠比西方心理學更為深廣。(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