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節儉者可以為師

文/嚴陽 |2021.01.14
1057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對於「死者為大」的說法,我向來是不以為然的。對於逝者來說,一切都已成為過去,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都已經跟他無關;但是,對生者來說,來日方長,生活的質量可能影響到他對生活的態度與熱情。所以,對於逝者,我們表示適當的尊重即可,但對於生者,應該多予以關注,以他們為重。

讀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六.論儉約》,意外發現唐太宗在這問題上與我的看法高度一致。

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唐太宗下令說:我聽說,死是人生的終結,要讓人回歸到自然;而葬就是收藏,要讓別人不能再看到自己。所以,上古之人大都選擇薄葬,堯帝、秦穆公、孔子都是如此。吳王闔閭、秦始皇以及魯國的大臣季孫等則相反,他們選擇了厚葬。這些人因為在墓裡埋藏了大量的財物而引來盜墓之人。有的墳墓在被發掘之後,陪葬品都被焚燒在墓穴中,有的棺槨被打開,尸骸暴露在曠野。因此,「奢侈者可以為戒,節儉者可以為師」。從現在起,對於厚葬之風應該予以革除,葬禮如果有不遵守規定的,要予以懲處。

唐太宗是中國史上,最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的皇帝,可貴的是他對自己身後之事的處理方式,與歷代無數帝王相比,他用來殉葬的物品,依一般史家的說法,有些「寒磣」,其陵寢昭陵中,唯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算是貴重之物。可惜的是,也許〈蘭亭集序〉是傳說書法中的「極品」,儘管昭陵前有碑明示陵中無金,還是屢被盜掘。而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節儉是美德,這在中華文化中是毫無疑問的,但有些人生前相當節儉,生後卻鋪張浪費,這是為什麼?難道生前節儉是為了身後的享用嗎?如果能把厚葬所耗費的物資,用於活著的人們身上,用於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肯定更有積極意義。

唐太宗貴為皇帝,他要奢侈享受,無疑擁有相當充足的理由和條件。然而他卻提倡簡約薄葬,我們是不是該從他的思惟中,得到些許啟發?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處理我們與親人身後之事的時候,都能遠離奢靡,以節儉者為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