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 真正的禪定 開展內心能源 |2021.01.07 語音朗讀 61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禪,是有情眾生清淨的本性,禪不是靠打坐而得,打坐不一定能成佛,就如磨磚無法成鏡。圖/unsplash 影片來源:Youtube/ibpsradio/定學-禪門用語文/星雲大師禪,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也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太虛大師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禪,不但是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宋朝以後的孔、孟、老、莊各家學者,無不學禪、研禪。「禪解儒道」、「禪儒相融」的結果,佛教不但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融和了中國文化,並且孕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禪學。圖/unsplash近代由於敦煌禪籍的發現,學術界對禪宗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所以有胡適、呂澂、鈴木大拙等國際知名學者投入禪學研究,於是在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大陸出現了一股禪學研究的熱潮,甚至席捲歐美,形成一股禪學熱。圖/unsplash禪與淨土一直是最為現代人普遍接受的修持法門。一般講到「參禪」,就離不開「打坐」,但其實真正的禪定,不在於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於內心能源的開展,因此參禪要「止觀雙修」、「定慧等持」。圖/unsplash所謂「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的狀態;「觀」就是開啟正智,正確觀照諸法,而斷滅諸結煩惱。止的意義偏向消極的防遮性,觀則具有積極的建設性,二者必須並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斷惑證真的效果。圖/unsplash止是定,觀是慧;定是體,慧是用,由定生慧,定慧二學在佛法上往往相應不離。如北本《大般涅槃經》說:「惟有定慧等持,才能得無相涅槃。」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一般在修習的方便上,常以「止觀」來代替「定慧」,因而有「止觀雙修」、「定慧等持」的說法。圖/unsplash禪,是有情眾生清淨的本性,禪不是靠打坐而得,打坐不一定能成佛,就如磨磚無法成鏡。但是透過坐禪來修定,卻是一般初機者修持禪定的入道之門。關於「禪定」,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坐禪品》裡,作了如下的詮釋:「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所以,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圖/unsplash佛教的許多詩偈或古語,都可以用來說明「禪定一如」,例如: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內定)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外禪內定,就是內外一如,就是禪定雙修;能夠禪定雙修,則外禪可以影響內定,有了內定,自然就有外禪。圖/unsplash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尤其在現代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裡,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禪定的力量來安頓浮盪不定的身心。以下就以四點來說明「人間佛教的定學」:一、定的目標-不求成佛,只求開悟二、定的修持-清素生活,止息觀心三、定的妙用-不隨境轉,自我提升四、定的利益-滅除妄想,安忍身心圖/unsplash 前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 禪門趣談 下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 參禪與入定 熱門新聞 01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2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03佛光會慶佛誕 百萬人浴佛響應蔬食2025.05.1304商家貼女子瞪眼照 防盜效果勝監視器2025.05.1405社論--抗戰信史有反侵略之路2025.05.1306佛光山開山59年 佛光人集體創作 共建人間淨土2025.05.1607【論愛談情】 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2025.05.1308馬鈴薯、酸菜易被誤解 實有益腸道健康2025.05.1609【時光重逢】 聽無,聽有,聽見花朵2025.05.1610佛館、南藝大簽署合作 館校合作續添新頁2025.05.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法語 退一步想星雲大師 如何結緣?星雲大師 發心難星雲大師 我們為什麼不吃蛋和五辛星雲大師 佛教經典裡的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