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即生活】 兩性平等來自理解差異

文/張孜寧 |2021.01.05
976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前天在跟朋友閒聊時,她感嘆大女兒英文成績不好,雖然夫妻倆對孩子的學業成績不強求,但英文總是日後必備技能之一,滿滿的紅字頗令人擔心。我一直安慰她,讓孩子依著自己的腳步學習,不要在此刻強求。朋友卻頗為難地說:「如果我不逼老大學英文,老二看到了就會抗議不公平,也會吵著要跟姐姐一樣,不去上補習班!」

這時,我非常堅決地跟朋友說:「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不一樣』!真正的公平,不是所有孩子都吃一碗飯,而是讓每個孩子『都吃飽』。有人可能要吃兩碗,有人可能吃半碗就飽了,不需要強逼著孩子吃等量的食物!」──雖然表面上說的是因材施教,但我真正的意思,是希望朋友能明白,真正的「公平」,是理解彼此的「差異」。

這幾年,常與關注貧窮或性別議題的社團組織聊天,發現在主流社會談公平,常會落入一種迷思──當人們在談「平等」時,說的是體制方法的公平,而不是達到的目標效果要公平。以上述對話為例,就好像逼著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一樣多的東西,而不是依照每個人的運動量、年齡或生理機能不同,而吃不同質、量的食物。

過去,我會聽到一些性別意識強烈的人,會刻意稱呼「女男平等」而非「男女平等」,以彰顯過去兩性角色不平等的陋習;然而這些名詞置換,說是要平反社會中以男性為主的舊習,卻僅流於形式上的公平。我們需要的是社會大眾真正看到多元性別的各種差異,進而協調出皆大歡喜的生存模式,而不是名詞排列上的孰先孰後;甚至,這種為了翻轉不公平而強調優先順序的後果,反而可能導致另一種逆向歧視。

曾經聽過一對男女朋友吵架,兩人都指證歷歷自己的性別在社會中承受的壓力有多大,並互指對方公主、王子病。我在一旁想著,難道身為特殊性別認同、性傾向的人,承受的社會壓力會比異性戀少嗎?如果不去了解各種異質身分的人與自己的差異,又如何能設計出一套對大家都公平的社會相處模式呢?

如同這對吵架的情侶,若非只是想一吐苦水,那就該認真傾聽、理解對方的處境,這時,也才能進一步想想,彼此是否可能磨合出更合適的相處模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