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台中一名七個月大女嬰日前被父母發現連續二天手腳外側都有水泡和疹子,被送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檢查,醫師查出女嬰是患腸病毒,追問才知,女嬰曾被帶到親友家玩,對方小孩曾得腸病毒,後來痊癒,但女嬰仍被傳染;醫師提醒家長,腸病毒冬季傳染力仍不容輕忽。
小兒科醫師蔡裕銘說,通常腸病毒的高峰期落在四到十月,但今年因防疫措施的管控,加上全國各幼兒園嚴格實施戴口罩及宣導勤洗手政策,先前腸病毒只有零星案例,但從十月開始因疫情趨緩,民眾似乎逐漸鬆懈,出入公眾場所戴口罩的比例降低,於是腸病毒的案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醫師也表示,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傳染、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感染。
通常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排出病毒,時間長達八到十二周之久,大人外出容易將病毒帶回家,家中若有兩個以上的小孩,有一人感染腸病毒要適當隔離,避免接觸感染。
蔡裕銘呼籲,腸病毒的傳染途徑多、傳染力極強,預防病毒的不二法門就是「勤洗手」,有家長誤以為腸病毒感染過後就免疫,這是錯誤觀念,腸病毒有不同型別,雖然症狀類似,但每年流行的型別不逕相同,且台灣處於亞熱帶區域,秋冬也可能出現腸病毒案例,家長切勿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