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硬頸精神 傳承忠義家風 台灣客家文化館 文/人間社記者黎維桂、熊惠蘭 |2020.12.21 語音朗讀 243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館外的「半月池」。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主展館建築的抽象梯田造型,以玻璃帷幕組成。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台灣客家文化館主建築外觀。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藍染為植物染的一種,是製作客家藍衫常見的植物染料。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常設展「承蒙客家」展廳入口主視覺,摹寫客家人攜手協力的精神。圖╱台灣客家文化館提供大阪式菸樓模型,上方吊掛的是烘乾的菸葉。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伏頭凳與矮凳,是古代客家 婦女生產時的輔助工具。 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館內的客家三合院「凌雲堂」。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六堆大總理賴熊飛用來保衛家園、平亂的大刀。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針頭線尾客家情」特展廳。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客家細妹服飾。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台灣北部客家婦女傳統服裝「大襟衫」。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展櫃中的7件伐樟工具,是苗栗縣民張錦成提供。圖╱台灣客家文化館提供嘉農棒球隊投手吳明捷,在1931年參加日本甲子園野球大會投出的「決勝球」。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文/人間社記者黎維桂、熊惠蘭看過電影《KANO》的觀眾,對於投手吳明捷「一球入魂」的拚戰精神,一定印象深刻。但是,許多觀眾可能不知道,吳明捷是吃苦耐勞的客家人,1931年他在日本甲子園投出完封的那顆「決勝球」,就在台灣客家文化館展出。台灣客家文化館主任何金樑表示,客家文化內涵豐富多元、絢麗精彩,位於苗栗銅鑼的台灣客家文化館,定位為全球客家文化及產業交流與研究中心,由於建築設計符合九大綠建築指標,因而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何金樑指出,文化館占地11.32公頃,主展館建築的抽象梯田造型,以大量玻璃帷幕組成,創造出富有變化的自然光影,也打破一般人對傳統客家的印象;館內有展覽、表演、VR體驗、3D電影欣賞等設施,以多元互動方式接軌傳統與現代。承蒙客家 台灣更美導覽員李虹儀表示,館區常設展「承蒙客家」,展示客家歷史、全球移民、常民生活、客家文化等元素,展廳入口的主視覺以Hakka(客家)的H為意象,摹寫客家人攜手協力、包容、共創的精神。李虹儀指出,客家傳統有「天地人合一」的精神,館內三合院「凌雲堂」,正廳上方有堂號祖訓,進門可以看到祖先牌位和棟對,桌下供奉土地龍神,與閩南人的傳統習俗與寓意有些許不同。展廳內有一面牆,從牆上的世界地圖可以看出客家族群於不同年代的遷徙狀況。李虹儀表示,台灣平均每5人有1人是客家人;全球78億人口中,約有1億客家人。世界各地客家族群除了沿襲信仰、語言、建築等傳統外,也融合在地文化,展現各地客家文化的多樣性。當期特展有「針頭線尾客家情」、「川流不息」、「典藏客家」等,展出客家手工藝、文學、音樂、戲曲等文物。走進「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客家婦女服飾。典藏客家 琳瑯滿目「典藏客家」特展,展出包含六堆大總理賴熊飛的大刀、丘逢甲文魁匾額、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瓦當、江昶榮進士朱卷與冠帽、彭朝和公祠建築構件、黃娟《楊梅三部曲》文學手稿等文物。賴熊飛是廣東蕉嶺人,來台後投靠屏東佳冬的叔父賴開達,清嘉慶5年(1800年)台灣發生蔡牽之亂,賴熊飛擔任六堆客庄第4任大總理,以大刀保衛家園,協助清廷平定亂事。日治時代,日人收繳兵械,賴熊飛的子孫將大刀藏放在豬寮內,才得以保存至今。江昶榮(1841~1895年)是屏東內埔客家人,光緒9年(1883年)登進士第,任四川知縣,但他返台省親後,因爆發中法戰爭而無法上任,到了光緒11年(1885年)冬天才抵達四川任所,卻因逾期而被罷官,後來看破仕途,返鄉投入文化教育工作。館方收集有1萬5000多件客家展品,因此展品琳瑯滿目,例如大阪式菸樓模型,有助於了解日治時代客家人栽植高經濟作物菸葉,而客庄的菸樓數量也成為富裕程度的指標。另有「茶鍎機」是用來揉茶的機器,於1917年引進台灣,影響往後台灣的製茶工作。針頭線尾 川流不息導覽員古嘉喆表示,早期客家人對女兒的家庭教育,要學會「針頭線尾、灶頭鍋尾、田頭地尾、家頭教尾」等美德;其中「針頭線尾」是自小要練就的功夫。展廳裡展示有北部客家婦女傳統的「大襟衫」、早期客家婦女生產時需穿的「生子裙」等服飾。特展「川流不息─台灣客家與日本國際展」,主題引用日本歌手美空雲雀演唱的〈川流不息〉,並將歌詞融入各單元標題,訴說台日之間的接觸與影響,從未停歇。展櫃中有一顆棒球,是1931年8月15日嘉義農林學校(KANO)參加日本甲子園野球大會時,投手吳明捷在首戰以3:0完封神奈川商工使用的最後一顆球,因此被稱為「決勝球」。吳明捷是新竹州苗栗郡出生的客家弟子,嘉農子弟的奮戰精神也被拍成電影《KANO》。2014年2月,吳明捷的兒子吳盛邦(堀川盛邦)返台,在《KANO》首映活動中,將這顆「決勝球」贈送給嘉義市政府。古嘉喆表示,日治時代,北部客家人為了討生活,翻山越嶺到南部高雄六龜一帶,以伐樟焗腦謀生。展場中有7件伐樟工具為苗栗縣民張錦成提供,是張父於1950年代所購置。 前一篇文章 內灣林業展示館 戀戀山城懷古 木馬飄樟腦香 下一篇文章 台灣螺絲博物館 工業之米 生活隱形零件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苗栗.通霄 秀麗山河展風華 人文薈萃話通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