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硬頸精神 傳承忠義家風 台灣客家文化館

文/人間社記者黎維桂、熊惠蘭 |2020.12.21
2216觀看次
字級
館外的「半月池」。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主展館建築的抽象梯田造型,以玻璃帷幕組成。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台灣客家文化館主建築外觀。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藍染為植物染的一種,是製作客家藍衫常見的植物染料。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常設展「承蒙客家」展廳入口主視覺,摹寫客家人攜手協力的精神。圖╱台灣客家文化館提供
大阪式菸樓模型,上方吊掛的是烘乾的菸葉。 圖/人間社記者熊惠蘭
伏頭凳與矮凳,是古代客家 婦女生產時的輔助工具。 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館內的客家三合院「凌雲堂」。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六堆大總理賴熊飛用來保衛家園、平亂的大刀。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針頭線尾客家情」特展廳。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客家細妹服飾。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台灣北部客家婦女傳統服裝「大襟衫」。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展櫃中的7件伐樟工具,是苗栗縣民張錦成提供。圖╱台灣客家文化館提供
嘉農棒球隊投手吳明捷,在1931年參加日本甲子園野球大會投出的「決勝球」。圖/人間社記者黎維桂

文/人間社記者黎維桂、熊惠蘭

看過電影《KANO》的觀眾,對於投手吳明捷「一球入魂」的拚戰精神,一定印象深刻。但是,許多觀眾可能不知道,吳明捷是吃苦耐勞的客家人,1931年他在日本甲子園投出完封的那顆「決勝球」,就在台灣客家文化館展出。

台灣客家文化館主任何金樑表示,客家文化內涵豐富多元、絢麗精彩,位於苗栗銅鑼的台灣客家文化館,定位為全球客家文化及產業交流與研究中心,由於建築設計符合九大綠建築指標,因而獲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

何金樑指出,文化館占地11.32公頃,主展館建築的抽象梯田造型,以大量玻璃帷幕組成,創造出富有變化的自然光影,也打破一般人對傳統客家的印象;館內有展覽、表演、VR體驗、3D電影欣賞等設施,以多元互動方式接軌傳統與現代。

承蒙客家 台灣更美

導覽員李虹儀表示,館區常設展「承蒙客家」,展示客家歷史、全球移民、常民生活、客家文化等元素,展廳入口的主視覺以Hakka(客家)的H為意象,摹寫客家人攜手協力、包容、共創的精神。

李虹儀指出,客家傳統有「天地人合一」的精神,館內三合院「凌雲堂」,正廳上方有堂號祖訓,進門可以看到祖先牌位和棟對,桌下供奉土地龍神,與閩南人的傳統習俗與寓意有些許不同。

展廳內有一面牆,從牆上的世界地圖可以看出客家族群於不同年代的遷徙狀況。李虹儀表示,台灣平均每5人有1人是客家人;全球78億人口中,約有1億客家人。世界各地客家族群除了沿襲信仰、語言、建築等傳統外,也融合在地文化,展現各地客家文化的多樣性。

當期特展有「針頭線尾客家情」、「川流不息」、「典藏客家」等,展出客家手工藝、文學、音樂、戲曲等文物。走進「針頭線尾客家情─客家織品服飾美學」特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客家婦女服飾。

典藏客家 琳瑯滿目

「典藏客家」特展,展出包含六堆大總理賴熊飛的大刀、丘逢甲文魁匾額、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瓦當、江昶榮進士朱卷與冠帽、彭朝和公祠建築構件、黃娟《楊梅三部曲》文學手稿等文物。

賴熊飛是廣東蕉嶺人,來台後投靠屏東佳冬的叔父賴開達,清嘉慶5年(1800年)台灣發生蔡牽之亂,賴熊飛擔任六堆客庄第4任大總理,以大刀保衛家園,協助清廷平定亂事。日治時代,日人收繳兵械,賴熊飛的子孫將大刀藏放在豬寮內,才得以保存至今。

江昶榮(1841~1895年)是屏東內埔客家人,光緒9年(1883年)登進士第,任四川知縣,但他返台省親後,因爆發中法戰爭而無法上任,到了光緒11年(1885年)冬天才抵達四川任所,卻因逾期而被罷官,後來看破仕途,返鄉投入文化教育工作。

館方收集有1萬5000多件客家展品,因此展品琳瑯滿目,例如大阪式菸樓模型,有助於了解日治時代客家人栽植高經濟作物菸葉,而客庄的菸樓數量也成為富裕程度的指標。另有「茶鍎機」是用來揉茶的機器,於1917年引進台灣,影響往後台灣的製茶工作。

針頭線尾 川流不息

導覽員古嘉喆表示,早期客家人對女兒的家庭教育,要學會「針頭線尾、灶頭鍋尾、田頭地尾、家頭教尾」等美德;其中「針頭線尾」是自小要練就的功夫。展廳裡展示有北部客家婦女傳統的「大襟衫」、早期客家婦女生產時需穿的「生子裙」等服飾。

特展「川流不息─台灣客家與日本國際展」,主題引用日本歌手美空雲雀演唱的〈川流不息〉,並將歌詞融入各單元標題,訴說台日之間的接觸與影響,從未停歇。

展櫃中有一顆棒球,是1931年8月15日嘉義農林學校(KANO)參加日本甲子園野球大會時,投手吳明捷在首戰以3:0完封神奈川商工使用的最後一顆球,因此被稱為「決勝球」。

吳明捷是新竹州苗栗郡出生的客家弟子,嘉農子弟的奮戰精神也被拍成電影《KANO》。2014年2月,吳明捷的兒子吳盛邦(堀川盛邦)返台,在《KANO》首映活動中,將這顆「決勝球」贈送給嘉義市政府。

古嘉喆表示,日治時代,北部客家人為了討生活,翻山越嶺到南部高雄六龜一帶,以伐樟焗腦謀生。展場中有7件伐樟工具為苗栗縣民張錦成提供,是張父於1950年代所購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