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自然界中「適者生存」,植物必須隨時自我調控以增加生存機會。為解開箇中奧妙,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明容帶領團隊以番茄為研究標的,展開長達4年的研究,終於從番茄中找到5926個新基因。圖/米各
文/鄭百慶
在寸草不生的沙漠裡,環境嚴峻,不但物種數量少,就連有著優異適應能力的植物,都難以在貧脊的沙土中存活,但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張,能用來種植作物的土地愈來愈少;科學家認為,也是時候讓部分荒漠轉為富有生機的綠地了。
要克服沙漠鹽度偏高的土質,選用的作物自然不會是我們平常在田地裡看到的水稻,而是有著抗鹽能力的「海水稻」。海水稻的根可以長得比普通水稻再深30~40公分,因為有著穩固的根部,所以植株不容易受外在因素而倒下。
海水稻的育種研究最早起源於印度,直到1970年代,國際水稻研究所從現有的9000多種水稻中鑑定出10種具有耐鹽能力的品種,並開始進行培育。經過3~5年的種植後,作物會引來生物棲息、覓食,改變原本毫無生氣的荒漠環境。
雖然目前科學家對海水稻的抗鹽機制還沒能完全解析,但相信未來基因測序領域更成熟時,能夠透過農業育種技術,減緩糧食危機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