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協定》滿五周年,聯合國十二日以視訊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七十位國家、企業界領袖與會,提出減碳行動方案與新承諾。英國以一九九○年為基準,未來十年將減碳百分之六十八,歐盟未來十年減碳百分之五十五,芬蘭預定二○三五年達成碳中和。各國莫不以政府政策結合企業的力量,我國應急起直追,為零碳經濟鋪路。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今年全球碳排放比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七,創歷史紀錄。如果各國不擺脫對石化燃料的依賴,明年經濟復甦,排碳量增加,將加速全球暖化。
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衝擊,使得各國對氣候問題有更大的危機意識。在政策上,北歐國家很早施行碳稅,要求汙染者付費,排碳量高的工廠必須付出較高的碳稅,藉此引導企業早日轉型為低碳經濟。芬蘭預定二○三五年達成碳中和,展現積極的減碳企圖心,奧地利訂為二○四○年,瑞典為二○四五年達成碳中和。其他包括英國、歐盟、日、韓等國家承諾在二○五○年達碳中和,中國大陸則為二○六○年。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扮演重要角色。蘋果公司發表《環境報告》,預定二○三○年所有產品及製造達成碳中和,所有供應商都必須使用清潔能源,這個目標比聯合國設定的時間提早二十年。蘋果從設備的設計、製造、維修到回收等,每個環節都視為環保創新的機會,證明企業獲利與環保可以兼顧。
台灣許多大廠是蘋果供應鏈,在蘋果的要求下,紛紛走向零碳經濟。台積電今年七月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承諾在二○五○年百分之百使用綠電;鴻海於十一月加入「氣候行動100+」,承諾在二○五○年達到碳中和。台積電與鴻海進一步要求數百家供應鏈廠商使用再生能源,從製程中節能減碳,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節電、節水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極端氣候風險。
氣候危機衝擊製造業,也影響金融業,綠色金融應運而生。金融業龍頭國泰金控加入國際議合行動Climate Action 100+,選定十家大型企業進行議合,分享國際最新的ESG(環境、社會、治理)趨勢,藉由投資與放款的力量,鼓勵更多企業朝向低碳經濟。
與此同時,富達、施羅德、瑞銀等三十家資產管理公司,合計管理九兆美元資產,日前宣布「淨零資產管理計畫」,將與客戶合作,投資於承諾減碳的企業,在二○五○年前協助客戶確定投資組合達成淨零碳排。
許多人誤以為減碳會阻礙經濟成長,正因為這種老舊觀念,阻礙了經濟轉型。從英國與歐盟的例子證實,經濟成長與碳排放可以脫鉤。
從跨國企業蘋果,企業龍頭台積電、鴻海與國泰金控等,紛紛朝向零碳經濟的趨勢來看,那些能夠掌握減碳商機,積極推動並帶動供應鏈轉型的企業,將會是贏家;那些拒絕減碳、拒絕轉型的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