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耀德
某個星期天的下午,頂著秋老虎的豔陽,我開車前往自家的水田溝裡採收茭白筍,沿路看到少許秋收的喜悅,但更多的是遍地缺水的悲涼。
自從石門水庫嚴重缺水,切斷它與桃園農田的臍帶關係之後,各地嗷嗷待哺的農田有了不同的命運。
有的農田已經結穗,卻在最後時刻得不到渴望的雨水,體力不濟,紛紛不支倒地,留下枯槁的殘軀在乾涸的土地上曝晒,彷彿是人與大自然的一場大戰,死傷非常慘烈。
我家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茭白筍能夠浸泡在水深及膝的田溝裡,金黃的水稻亦享受著奢侈的水分。因此,我還曾遇到水蛇悠閒游過我腳邊,幸好我穿著雨鞋。而貪婪的福壽螺,則在每一根香甜的茭白筍上啃噬。大自然就是如此殘酷,為了能夠延續生命,囊括所有,不留給其他競爭者機會。
帶著一大箱被啃咬過的茭白筍,在回家的路上,我用眼角餘光掃過路旁一大片已結穗枯萎的稻子,實在不敢用正眼直視,也許這是農家子弟對農地的情感與不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