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珠 化身彩虹傳承綠島美食

文/林婉美 |2025.05.17
124觀看次
字級
行腳節目已多次找上惠珠姐,請她宣揚綠島之美。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彩虹襪阿嬤」護蟹過程不避辛苦,每天都要在海邊走好幾回。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彩虹襪阿嬤」惠珠姐,展露最經典的笑臉。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惠珠姐蹲坐路邊提醒駕駛小心不要壓到陸蟹媽媽。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提著水桶帶著小外孫,沿路撿蟹護送到海邊,維護綠島環境。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阿嬤(右)煎出香噴噴的芡粿,讓本文作者十分驚豔。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奧氏後相手蟹殼上有兩道明顯的「白眉毛」。圖/Leochang9
惠珠姐蹲坐路邊提醒駕駛小心不要壓到陸蟹媽媽。圖/綠島彩虹襪阿嬤FB

文/林婉美

草根味十足的綠島「彩虹襪阿嬤」惠珠姐,可說是當地相當活躍的大姐頭,她對人對事熱情、熱心,小事不計較,特別愛分享,只要是有利於公眾的事,或推廣綠島傳統之美,總能看見她參與的身影,甚至近幾年至少有3、4個行腳節目、美食單元、宣傳短片請她大方入鏡……



綠島,是東台灣太平洋上的美麗小島,以壯闊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文化和濃厚的人情味聞名。在這座島嶼上的溫泉村,有一個熟悉的身影,總是穿梭在各種活動和人群之間,她的存在像是一道亮眼的彩虹,將這座島的居民與文化緊緊連結在一起。

這位人稱「彩虹襪阿嬤」的李惠珠,因為總是穿著女兒送的彩虹襪,騎著滿載物品的摩托車,在島上穿梭,從籌辦廟會到製作綠島傳統美食,從關懷社區居民及陸蟹,到推動地方經濟暢旺,她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對於綠島的居民來說,親切熱情的「惠珠姐」,不只是個能幹的女人,更是一股凝聚社區的力量,一位讓這座島嶼充滿溫度的靈魂人物。

有她在島上永遠熱鬧

特別是遇到各種節日慶典時,她總是化身總舖師,製作各種綠島特有的傳統美食,邀請四鄰好友蒞臨享用,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不要忘了:綠島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綠島的產業愈來愈依賴觀光,但如果端上桌的食物都是批發來的,那和別處有何不同?」惠珠姐想煮一些大家一入口,就會忍不住說:「這個點心(這道菜)只有在綠島才吃得到!」

綠島雖然面積不大,但信仰文化與傳統民俗活動卻非常豐富。元宵節、爐主抽籤、宮廟祭典,這些習俗不僅是島民的信仰支柱,更是社區凝聚的關鍵。而在溫泉村,豐富的宮廟活動背後,總是少不了「惠珠姐」的身影。

共食宴席凝聚眾人心

其中,土地公廟每年最著名的活動「元宵節共食宴席」,可說是綠島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時刻之一。這一天,村民們會在廟前空地擺上長桌,共同準備豐盛的食物,邀島民和遊客齊聚圍坐一起享用,從午後就陸續有人抵達,直到天擦黑時,至少已聚集3、400百人開心享用流水席了。

這樣的共食文化,不僅象徵團圓,也讓遠道而來的遊客,感受到綠島人的熱情。而據當地耆老表示,最早活動之所以能辦得起來,甚至打響美味及好客的口碑,前10年幾乎全靠李惠珠出錢出力,不計成敗付出。

畢竟,這種自發性的大型宴席活動,想要辦得豐盛熱鬧,事前的準備和過程的付出,說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採買食材、安排座位到烹飪料理,無一不需要大量人手,並且還要有拿得出手的好手藝。

用手路菜黏住人間情

幸運的是,溫泉村因為有「惠珠姐」這號人物,村裡有事總是身先士卒,包粽子、煎芡粿、煮湯圓,號召帶領村內的婦女們一起動手,確保每個到場的客人,都能吃上一口溫暖的飯菜。隨著活動愈辦愈熱鬧,隨之加入奉獻的民眾也愈來愈多……

「這不只是吃飯,而是藉著機會,讓大家能聚在一起交流情感。」惠珠姐認為,這樣的傳統不能被遺忘,這不只是信仰(元宵節民俗上是天官誕辰),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貢獻母金做為發財金

此外,她還策畫了「發財金」活動,形成一種獨特的社區經濟模式。活動的規則很簡單——由她與好友出資包紅包,讓村民來抽紅包並許願,這一年中若願望實現,則可隨意樂捐,所捐出的錢便集結用來籌辦下一次活動。

這樣的循環模式,不僅讓社區活動得以維持,也讓一些社區建設有經費得以落實。事實上,綠島的土地公廟,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募款集結,慢慢擴建成今天的規模的。

讓傳統成為一種力量

除了節慶活動,當村內有家庭遭遇困難,惠珠姐會自發性地組織募款活動,甚至直接提供幫助。她特別照顧村內的婦女,鼓勵婦女們參與活動,學習製作傳統美食,不僅有工作收入,也結交能合作的朋友,還能讓綠島的傳統美味得以傳承。

然而,這樣的努力並不總是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她曾經被人質疑是不是「從中賺許多錢」,面對這些閒言閒語,她只是笑著說:「做這種事本來就容易被人說三道四,但這些錢不是給我的,而是用來讓大家一起變好的。」她的信念從未動搖,堅持為社區付出,讓傳統文化不斷延續。

雖不識字卻能護家園

每年7~10月綠島體型嬌小的陸蟹「奧氏後相手蟹」,必須艱辛的下山橫越馬路,到海中沉降產卵後再回到山裡,這段期間,李惠珠常帶著孫子,動員鄰家的年輕人組織起來,帶著水桶在路上撿蟹護送到海邊,或是站在路邊提醒駕駛,小心不要讓當地人稱的「白眉毛」慘死路中。

「這些年我見證綠島的變遷,也參與了這座島的發展,這不是少數人的事,必須全民共同參與。」在李惠珠的影響下,更多人開始關心社區文化、學習傳統技藝、參與社區活動,而這,正是她一直以來的初衷。

李惠珠雖然早年失學不識字,卻像是綠島的一道彩虹,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她努力守護綠島文化延續、讓人情溫度不滅,只要有她在,這座島的故事,將永遠溫暖、熱鬧、充滿生機和靈魂。



行動連結傳統與未來

惠珠姐不僅是一個活動推動者,更是一個傳統技藝的守護者。她的手藝,可說是綠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她會做的東西太多了——魚粽、炸棗、用花生豆渣做豆花、鴛鴦豆花生糖……這些綠島的傳統美食,不只是日常料理,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女兒蔡美娟如今也繼承了這份手藝,在綠島經營著「閎美小舖」,專賣手工花生豆花與花生豆漿,每年地瓜、芋頭收成時,更會自製地瓜圓和芋圓當配料,讓這份傳統不會隨時光逐漸消失,而是繼續被更多人品嘗著。

李惠珠一向鼓勵村內婦女共同參與。「因為環境改變,如今愈來愈難完全使用在地食材製作食物,但我希望每位婦女至少會做一道傳統料理,並推動更多人加入這場保留綠島味道的行動。」

從年輕到成為阿嬤,「惠珠姐」的熱情始終未曾減退。她常年穿著彩虹襪,騎著滿載物品的摩托車來回奔波,用實際行動為社區奔走,為維護傳統文化努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