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記錄中國東北長白山的史籍是《山海經.大荒北經》。書中稱:「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肅慎是東北的古老民族,活動在今延達和綏芬河一帶。《後漢書.東夷傳》和《晉書.四夷傳》皆有「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的記載。
晉代以前長白山一直稱「不咸山」,後魏又稱「徒太山」、「太皇山」,到了唐代又改稱為「太白山」。
長白山之名始於金代,而且一直沿用至今。《金史.世紀》載:「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金代統治者認為「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因此,在大定十二年(西元一一七二年)十二月,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即其山北地建廟宇。
到了清代,因清朝以長白山為發祥地,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年),大臣覺羅武木納奉命前往長白山拜謁,回京奏疏,議封「長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
清朝幾百年間,將長白山列為「封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