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與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在「高等教育論壇」中,對目前大學教育問題,都提出高中教育如果不能提升學生素質,將會把素質較差的學生送進大學。
以目前的現實教育環境,高中教育的確是為指考作準備,而非為進入大學打基礎,然而,高中教師會認為是學生在國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使得高中生素質大為降低。
在這種有如推骨牌的責任歸咎中,可發現原來「十八分上大學」現象,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在某個教育環節中,沒有打好基礎,加上「考試領導教學」和以成績衡量學習成就的教育方式,使得學生素質呈現極端。
更大的問題是,學生所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缺乏對探索知識的學習動機與能力,即便高等教育脫離精英教育成為普及教育,但學生也缺乏大學教育應有的素質。
因此,在社會一面倒批判「考十八分上大學」現象時,也該考量環環相扣的教育環境,是那個環節出了差錯,才導致這種結果,如果不能補救,即便是增加甄試機會或提高錄取標準,還是不能解決整體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