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的第六章,解說修行止觀的前方便,即「二十五方便」。雖然二十五方便在《天台小止觀》或《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已略述其意義。在此,為強調它在《摩訶止觀》中「正修止觀」之前的重要性,更一一加以深入闡釋。
方便,又名「善巧」。以微妙的善根,能令修一切行持中,依此方便,成就真性軌、觀照軌及資成軌。而且,從初發心的方便,成就三軌,而入圓教的初住菩薩位。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說:「能以少分布施、少分持戒,所得功德般若,於聲聞、辟支弗上。」(取意)即是這種意思。因善巧方便回向,故有智慧的引導力。又「方便」者,以善力能和合眾緣故!
《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說:「如來身者,不從一因一緣生,而從無量功德生。顯此善巧功能,即是方便。」如依「方便」的層次,有四種方便:
一、藏教內、外凡位方便:在阿毘曇中「五停心」為遠方便,以四善根為近方便。
二、圓教內、外凡位方便:以五品弟子位的觀行位之外凡位,為遠方便;以六根清淨的內凡位為近方便。(圓教以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為凡夫位;以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為聖位。)
三、止觀中的方便:在《摩訶止觀》中,以二十五方便為遠方便;以正修的十境、十乘觀法為近方便。
四、六即佛論的方便:在六即佛論中,以名字即、觀行即為遠方便;以相似即為近方便。(相似即,相當菩薩的十信位)
論及二十五方便生起的因緣,佛法是必須靠人來弘揚的,而人能弘揚佛陀的勝法,是必須靠因緣方能成就。故,修止觀之前,須具備外在五種因緣條件,有此因緣後,更應斷除外在物質等貪欲(呵五欲),及對一切法的貪染心(棄五蓋)。內心能夠清淨後,再調身心息等五事(調五事);身心調和後,更須以五種善念(行五法),幫助道的修持,以精進不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