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梁」,意指餘留的歌聲環繞屋梁,迴旋不去,用來比喻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或形容話語之意味深長。典出《列子.湯問》: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引文典故重點在說,戰國時代的韓國,有位擅長歌唱的女子,名叫韓娥。一天,韓娥東遊至齊國雍門,因為旅費用盡,便賣唱乞食。韓娥的歌聲婉轉纏綿,她離開雍門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她尚未離去。
「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演變而出,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成了書典中常引用的成語。如《老殘遊記.第二回》云:「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酘酘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而後也以此話來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