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日前拜會詩人余光中,余光中憂心,在位者「去中華文化」,不僅是不關心文化,還是損害文化;馬英九感嘆,台灣再讓民進黨亂搞下去,「吾其披髮左衽矣」。
馬英九並說,「早年國共兩黨,都是讓文化為政治服務」,筆者認為,馬英九說對了,但目前執政黨倡議的本土化,甚至余光中的搶救國文,基本上也不脫離「政治意識對抗」的範疇。
不過,以宏觀的中華文化角度來看,從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發展史可發現,只要過去被稱為「夷狄」的少數民族進入漢文化圈,都會與中華文化互動,不僅「漢化」,而且漢民族也會吸納各民族文化,例如目前國樂與水果,有不少是在與西域貿易時引進,我們用的「椅子」,在六朝稱為「胡床」,足證中華文化是「加法」式的文化,更是會影響「域外」的文化。
不論是從先民渡台所帶來的「中華文化」,或是國府遷台帶來的「中華文化」,都展現中華文化不同風貌,但近年來在執政黨積極「本土化」的意識形態影響下,引發「搶救中華文化」的意識形態對抗,實際上,這兩種立場對抗都是「減法」式的中華文化,與原來能夠吸納各方文化,經過發酵而產生無遠弗屆影響的中華文化背道而馳,更使中華文化成為政治意識對抗的犧牲品。
筆者認為,連中國都將過去稱為「夷狄」的少數民族,置於與漢民族平等的地位,為何馬英九要說「披髮左衽」?說法殊為不智,畢竟「披髮左衽」是歧視少數民族的「夷漢之分」錯誤觀念,在台灣很容易有歧視原住民,將漢文化過度自我中心的危險。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只要摒除政客以「去中國化」意識形態,把文化當作服務政治的工具,融合台灣所有的文化,才能正本清源,恢復原有的「加法」式文化,並非以凸顯「漢文化」的優越,作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意識。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