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環評史上首見「礦區生態性服務價值」估算!環評大會昨天通過金昌石礦環境現況差異案,開發地點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勇士山陵線背面,紀錄片曾揭露勇士山長年承受台泥挖礦,引發外界關注。有環評委員批評,該案二十年約可賺三十四億元,但生態系服務價值將減損超過二十一億元,等於是台灣為礦場付出的巨大成本。
金昌石礦在二○一六年獲經濟部同意備查開工,但環評早在二○○八年通過,根據環評法規定,通過超過三年必須辦理環現差審查。
和平村部落會議副主席田小甬說,很多花蓮居民連署希望金昌石礦早日復工,每個連署都代表一個家庭,拜託環評委員「高抬貴手」。另有居民說,此案通過與否影響五百人生計,礦場可以讓居民不用離鄉背井,在當地照顧家庭。
開發單位委託台大森林系教授邱祈榮對採礦區進行「生態性服務價值估算報告」,首次應用在環評上。以採礦二十年、平均開發七十一公頃計算,每年減少的生態性服務價值超過一億零八百三十七萬元。開發單位承諾,復育經費每年五百八十萬元,二十年總計一億一千六百萬元。
委員張學文指出,生態系服務價值二十年等於減損超過二十一億元,而礦場收益估算每年一億七千二百萬元,二十年約三十四億元,兩者相差懸殊,而賺取的三十四億元是靠大自然的損失而來,二十一億元等同台灣為礦場付出的成本,是「很大的社會責任」。張學文說,開礦是傷害性最大的開發,開礦幾乎在原生植被的地方,對台灣自然損失非常重大,但收入卻對GPD貢獻很小。
開發單位提出二十年復育計畫,委員洪挺軒說,應提出種植時間表,確保如何能夠達到二十年「成林」。
閉門會議上,環評委員認為沒有太大爭議,結論要求開工每五年要進行復育措施檢討、補充二十年育苗計畫種植時間表、加強監測粒狀物汙染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