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大腸癌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三位,但事實上大腸癌已有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等篩檢工具,且只要早期篩檢出大腸息肉,預後效果不錯。
為了鼓勵國人重視大腸癌的定期篩檢,國民健康局推出「全民總動員酖打擊大腸癌」活動,凡五十歲到六十九歲民眾,只要參加篩檢,就有機會抽中三萬元獎金。
國泰醫院副院長黃清水表示,曾有一位十四歲的國中生長期腹痛、腹脹、大便出血,置之不理,後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得了大腸癌,由於發現太晚,只活了兩年。
他指出,大腸癌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年輕患者出現症狀通常不會被懷疑得了大腸癌。由於大腸癌初期沒有症狀,可能持續數年,他建議,如果排便習慣改變,例如拉肚子、便秘或大便形狀、顏色等改變;肛門出血或糞便中帶血;有痙攣、腸氣、疼痛等腹部不適等症狀;大便解不乾淨或是突然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胃口便差、持續的疲倦感等,若前述症狀持續兩周以上,須趕緊就醫。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出現便血會以為是得了痔瘡,甚至專科醫師誤判的情況也屢見不鮮;結果開了痣瘡刀,便血卻沒改善。他說,息肉引起便血會呈暗紅色,不會混在大便中;但痔瘡引起的血會呈鮮紅色,且混在大便中。
預防大腸癌,他建議,要從低脂高纖飲食、不抽菸、多運動等生活習慣著手,並須早期篩檢、早期治療,以防止黏膜變成息肉,息肉變成大腸癌;現今早期治療的存活率高達九成。
由於大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所致,他提醒有家族史、大腸息肉史或遺傳性癌症候群者等高危險群,應自四十歲起,每年作大便潛血檢查;每五年乙狀結常鏡檢查;每五到十年大腸X光造影;每十年大腸鏡檢查;非高危險群則於五十歲後開始檢查。
即日起至十一月十五日,全國五十到六十九歲以上民眾,只要參加國健局所推動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就可參加抽獎,詳情可上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www.bhp.doh.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