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導演張毅 告別人生舞台

曹麗蕙 |2020.11.02
2717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曾贈一筆字墨寶〈秋月禪心〉予張毅、楊惠姍伉儷,感謝他們為佛館千手千眼觀音所付出的心力。 圖/資料照片
金馬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昨天辭世,享年六十九歲。圖/琉璃工房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金馬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昨不敵病魔,清晨在妻子楊惠姍、女兒張源及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年六十九歲。文化部長李永得深感惋惜及沉痛哀悼,推崇張毅在台灣電影、文化創意產業的高度成就,以及其向國際推廣我國文化藝術價值的貢獻。

張毅這兩年身體狀況不佳,不斷進出醫院,「尤其這些日子以來,他因為先天免疫功能及腎的諸多問題,造成身軀經常腫脹而疼痛,在醫院裡躺在床上,全身插滿管子及針劑,兩臂已經找不到可以打針的地方,發著高燒,咳著血,無法細數的各種疾狀……」楊惠姍前幾日在給琉璃工房夥伴們的信中訴說張毅的病況,坦言自己「心如刀割」,「我祈求菩薩能不能分一點痛給我啊……」

然而,張毅最終還是不敵無情病魔,與世長辭。回首他精采一生,無論在電影還是琉璃藝術上,都展露耀眼才華。

十九歲時發表短篇小說《不羈夜》,於國內文壇嶄露頭角,評論家認為,張毅的文字是「張愛玲、白先勇之後,少見的中國文字風格」。

受星雲大師所託

創作千手觀音

一九七九年以連載小說《源》打開知名度並改編為電影,更拿下亞太影展最佳編劇,之後與楊德昌等導演共同執導《光陰的故事》,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重要推手之一,作品《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我的愛》則被美國《綜藝》雜誌評選為台灣電影百年(一八九五至一九九五)十大電影傑作之一。

後來因他與金馬影后楊惠姍日久生情,在演藝事業高峰之際,雙雙退居幕後,選擇從零開始投身現代琉璃藝術創作,一九八七年創立亞洲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沿用漢代以來對玻璃的稱呼,將「玻璃」定義為「琉璃」,復興並發展脫蠟鑄造技法,至今已於亞洲與歐、美等地設立七十家藝廊,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極具規模的琉璃藝術與文化品牌,盼用琉璃讓世界看見台灣,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紐約時報》將張毅評論為「亞洲工作室玻璃運動之父」,而他的作品融合文學與東方禪意,曾獲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等收藏。

難得的是,張毅與楊惠姍不僅堅持民族文化的創作風格,更將琉璃藝術運用於佛教藝術上,尤因感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創建佛陀紀念館,二○一一年接受大師委託,創作佛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五公尺高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更多次在佛館舉辦「唯有慈悲─楊惠姍.張毅二十六年琉璃之人間探索」等展覽。

「曾經做過電影的人,一生一世,魂牽夢縈,仍是電影。」其實張毅從未忘情於電影,闊別影壇多年後,二○一七年愛狗的他,推出首部動畫電影《狗狗傷心誌》,隔年再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該部電影也成為他最後執導作品。

張毅在華人影壇、琉璃藝術文化界都有卓越貢獻,讓國際看見台灣的藝術創作能量,他與愛妻楊惠姍走過三十多年風風雨雨,從影壇的繁華絢爛,到投入窯燒淬煉的琉璃人生,始終攜手同行,現今他雖放下人生導演筒,但無論是在影壇還是在琉璃藝術中,都留下許許多多經典作品。

如同李永得指出:「張毅先生的離世,將是台灣藝文界的巨大損失,但其熱愛創作的精神與膾炙人口的作品,將永遠留在觀眾心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