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時代─台灣美術百年建構」展,南美館登場。圖/南美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綜合報導】台南國家美術館(南國美)籌備處三月於台南市美術館(南美館)二館掛牌,並推出前導展「福爾摩沙時代」,回顧台灣近現代美術百年的發展脈絡,展覽即日起進入第二階段「福爾摩沙時代─台灣美術百年建構」,除保留部分展件,以更宏觀視角,重新審視藝術作品上有關國族、家園及個人的個體記憶與生命敘事。
延續首部曲「福爾摩沙時代─台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南美館館長龔卓軍表示,第二階段的展覽藉由台灣美術百年史觀,探討台灣主體性、在地性及與世界的連結,讓社會大眾能完整認識台灣近現代美術的源起、流變、揉合與發揚。
展覽子題「從南國到民國」,檢視歷經改朝換代過程中,不同世代藝術家以何種方式回應或形塑台灣自身的地理及人文風貌,凸顯「地方色彩」議題的時代變異及後殖民意涵,代表作品如石川寅治《台南大南門》、歐豪年《虹瀑》。
「世界美術藍圖」子題中探討台灣藝術家如何跳脫台、日、中、西的多重民族糾葛,以多元文化並存的視野,建立台灣藝術的主體性,展出作品包括朱德群《抽象畫》、韓湘寧《紐約環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