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你幫我吃這塊蛋黃好不好?我不喜歡吃蛋黃,我覺得蛋白比較好吃。」妹妹說。「好啊!我比較喜歡吃蛋黃,那你幫我吃我的蛋白。」姐姐說。我的兩個小孩吃滷蛋的時候,時常會這樣自動互助合作。
圖/LucKy wei
「姐姐!你幫我吃這塊蛋黃好不好?我不喜歡吃蛋黃,我覺得蛋白比較好吃。」妹妹說。「好啊!我比較喜歡吃蛋黃,那你幫我吃我的蛋白。」姐姐說。我的兩個小孩吃滷蛋的時候,時常會這樣自動互助合作。
圖/LucKy wei
文/呂穎青 (台北市立北投國民小學教師)
「姐姐!你幫我吃這塊蛋黃好不好?我不喜歡吃蛋黃,我覺得蛋白比較好吃。」妹妹說。「好啊!我比較喜歡吃蛋黃,那你幫我吃我的蛋白。」姐姐說。我的兩個小孩吃滷蛋的時候,時常會這樣自動互助合作。
自然界裡,有些不同種的動物也會互助合作,結合彼此的長處一起去找食物。非洲的蜜獾常吃的食物包括蛋、幼鳥和水果,但牠其實更愛吃蜂蜜;嚮蜜鴷則最喜歡吃蜂蠟,所以當嚮蜜鴷遇見蜜獾,便立刻興奮的吱吱喳喳亂叫亂跳,蜜獾也是亂叫一通來回應。接著牠們一同進入森林,眼力特佳的嚮蜜鳥一馬當先,一路吱吱喳喳帶路,當牠們靠近蜂巢時(有可能在樹洞裡、岩石下或地面下),嚮蜜鴷便閉嘴不叫。蜜獾在附近找到了蜂巢,便動手打開它,狼吞虎嚥的吃起蜂蜜和蜂的幼蟲(非洲的蜂巢有可能在樹洞裡、岩石下或地面下)。當蜜獾吃飽離去,蜜鳥才去吃蜂蠟和剩下的蜜蜂幼蟲。
本能還是學習?
嚮蜜鴷這種特殊的行為是天生的本能,不是從父母學到的,這是因為牠出生後,就沒機會看父母。嚮蜜鴷媽媽會靜靜等待別種鳥類離巢時,把蛋下在別人的巢裡,讓毫不知情的養父母孵蛋,哺育小嚮蜜鴷。科學家認為:嚮蜜鴷並不是在找到蜂巢之後,再去尋找蜜獾,而是一旦遇見蜜獾,就會發揮本能帶領蜜獾進入森林。當時嚮蜜鴷腦中並沒有特定方向,但蜜蜂是很常見的昆蟲,眼尖的嚮蜜鴷很容易跟蹤蜜蜂,進而找到蜂巢。
嚮蜜鴷和蜜獾是一對好搭檔,但是並不依賴對方,牠們可以各自獨立找別的食物。嚮蜜鴷遇見非洲人也會吱吱喳喳,領路找蜂巢。等到非洲人打開蜂巢,取用完畢後,嚮蜜鴷再吃剩下的東西。
非洲肯亞的矮獴和犀鳥所組成的搭檔卻彼此依賴。牠們的食物是一樣的,都是叢林中的昆蟲和小動物。當成群矮獴從草原出來覓食時,會從叢林中趕出一大群昆蟲和小動物,供大家吃個飽。而犀鳥眼力強、嗓門大,可飛高望遠,方便隨時提防敵人,發出警告,讓矮獴安心覓食。只要犀鳥不在附近,矮獴很少出來找食物;沒有矮獴出馬,犀鳥也很少出門覓食。如果矮獴睡得太久,犀鳥還會拉大嗓門叫矮獴起床呢!